第三,北約提供給烏克蘭的軍事裝備越先進,俄羅斯的反擊就越殘酷,發生核後果的風險也就越高。雙方都認為使用核武器是自殺行為,都承認可能發生意外,但都聲稱對方不敢使用核武器。這種不負責任地一步步走向升級的趨勢讓我想起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有關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的報告——他發現,工程師們對失敗概率的估計約為百分之一,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官員卻聲稱約為十萬分之一。
第四,隨著衰退迫在眉睫和通脹加劇,代價開始增加。一些更深思熟慮的歐洲領導人開始意識到,歐洲陷入了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且有關他們安全問題的最終決策權已經交給了華盛頓。事實上,在捍衛一個非北約成員國即烏克蘭的主權方面,他們已經失去了決定是否結束戰爭的權力。
第五,最大的經濟輸家是德國,這是歐洲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和盈餘經濟體。與此同時,德國的“再武裝”決定喚起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恐懼,它們還記得歐盟的計劃是讓德國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
因此,俄烏衝突是一場在歐亞大陸內部進行的戰爭,它將決定歐亞大陸能否決定自己的安全。
歐亞大陸作為一個大陸塊,有足夠的食物和能源供所有人使用。但是資源分配不均,地理空間因情感空間而變得複雜,鄰國為常常不合乎邏輯的宗教、種族或部落問題而戰。歐洲大陸人還記得離岸島嶼英國當年實施分而治之策略,因此沒有任何歐洲大國能夠挑戰大英帝國。歷史似乎正在重演,美國也在玩同樣的遊戲。
烏克蘭今天的命運是戰鬥到底,直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到那時,將沒有任何原則可以捍衛。如果我們將這種邏輯應用於核戰爭,當一切都可能在核毀滅中消失時,捍衛自己的主權還有什麼道德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