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網評:如何解決"最缺工"?
來源:東方網 作者:季萌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2022年三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與二季度相比,製造業缺工狀況持續,技術工種崗位缺工較為突出。鉚工、鍛造工、模具工等是新進職業,車工、焊工位列排行前十,電機製造工、儀器儀表製造工、汽車生產線操作工等缺工程度較二季度有所增加。(11月3日上觀新聞)
排行的出爐反映出當前我國著力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用工新需求,也為當下的就業市場提供了重要參考。近些年來,“就業難”與“招工難”等“兩張皮”現象一直或多或少並存。據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6%,其中,6-24歲人口、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7.9%、4.7%。從數據分析來看,一邊是年輕人失業率持續處於高位,一邊卻是部分職業嚴重缺工,很大程度體現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問題。
如何讓“最缺工”轉身“不缺工”?有專家分析,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之所以突出,主因在於隨著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企業對工人技能水平的要求也愈成水漲船高之勢,一定程度上使得有的求職者一時不能滿足企業生產發展需求,而造成供需矛盾現象。也有的報導稱,“最缺工”職業招不到人往往與其工作環境和待遇有關。囿於車工、焊工、鉚工等職業通常與苦、臟、累等詞掛鈎的傳統印象,加上工作環境和待遇未達到預期,有的年輕人對這類職業沒有太大的“求職欲”,有的寧願選擇起薪3000元左右的行政、文秘類工作,也不願去薪資更高的生產車間工作,年輕人“寧送外賣不進工廠”的想法依然存在。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百姓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發展。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既要著眼於當下,更要未雨綢繆,做好長遠規劃。而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與“招工難”的矛盾並存問題,就須在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以及職業建設上做足文章,讓“鑽研技術就能獲得發展”成為理所應當的職業常態乃至社會共識。
要以完善的機制激勵人。要加大制度保障,為技術工人的職業之路提供更多回報機會,讓激勵反饋可感可及,使其看到更多的願景。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近幾年來,國家和各省份均對此實招頻出,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開展了一系列舉措,如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對技能人才給予職稱評定、晉級晉升、勞模選樹等傾斜。凡此種種,無疑將會在提高職工收入水平的同時,又可極大激發其錘煉技能的敬業精神,進而有力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和企業穩步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