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漁民支持融入國家“海洋牧場”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2-12-17 11:12:22


(圖片來源:大公網)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據大公報報導,56歲的杜啟榮出身漁民,祖輩都是香港仔的漁民,童年時已隨父出海。

  “這行最風光是80年代,那時一艘拖網船好景的一日可打5、6百擔魚(1擔約等於1百斤),打1、2百擔魚也好平常,那時海洋資源好,國家政策又好,又補貼油價,雙面受益,打的漁獲有九成多是銷回國內,價錢又好,打的牙帶魚一斤可賣10多元,那時的業界真是好風光。”回憶往昔,杜啟榮臉上充滿神采。

  油價倍增 成本難抵

  不過,自十多年前,本港漁業日漸式微,至疫情前一年,情況更是一落千丈。大部分漁船都維持不了生計,但大家都將希望寄托在下一年,誰知疫情爆發後,情況更慘,不但成本大漲,漁獲大減,價錢大跌三分一,與往日相比有如天壤。

  他向記者細數道,燃油價由一年前7百多元一桶,狂升了一倍。大型的拖網船,光是出一趟海來回作業就要逾百萬元油費。現在行業不好,油商不願賒賬,漁民動輒要拿過百萬元入油,才能出海。在收成不明確及銷情價跌下,出海成本對漁民的壓力非常大。

  杜家現時有二艘拖網船留在南沙海域,為了減省來回的成本及檢疫隔離,自年初出海至今逾十個月,都無返港,“漁船走一趟要四日四夜,出海去到咁遠,收成和價格都不理想,只能以時間換空間,爭取多打魚來彌補成本”。

  數月前,杜返回香港,嘗試在本港水域以傳統方法捕魚。他表示,留港作業成本較低,平均每月出海25、26日,每次六人,漁獲在本港銷售,“每次入二、三千元燃油就可出海,平均每日有幾百斤漁獲,成績雖不太理想,但基本可維持並略有盈餘,這總比什麼都不做坐以待斃好。”

  避風塘泊滿生銹船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