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年輕人而“變”
“走入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是漢服文化進一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楊曉東說。
為了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喜好,漢服產業鏈的各個細分市場都在向更專業化、內涵化的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漢服熱帶動了一批傳統服裝加工廠的轉型升級。“一件漢服的加工毛利率是普通襯衫的3至4倍,不少服裝廠接單漢服訂單以後發現‘真香’。”漢服品牌“西子問”的創始人許鍇說。
據瞭解,漢服對刺綉的高要求推動提花工藝升級,不少服裝加工廠以前做窗簾布,現在做漢服衣料。有的加工廠以前只能代工普通服裝,現在因為工藝明顯提高,甚至能接到一些國際時裝訂單。
漢服熱衍生出的漢服妝造市場,成為年輕人就業的“新賽道”。“這兩年,體驗漢服文化的小朋友明顯變多,照漢服‘全家福’也成為很多家庭的‘打卡’項目。”“90後”漢服攝影師海棠說。“漢服搭配特定妝造才更精美,催生了‘妝娘’‘簪娘’等新職業,既是愛好又能賺錢。”西塘魚里妝造工作室創始人張興宇說。
“漢服消費客觀上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不過我們更應該關注服飾呈現的‘禮’以及穿著服飾的‘人’。以服揚善、守正創新,這是傳統文化社團肩負的新使命。”“吳門漢韵”傳統文化社社長朱軍說。
西塘跨年夜,華燈初上。來自黑龍江的“95後”大學生張瑩,身著一襲紅白相間的襦裙,與朋友們留下了珍貴的合影。“我們來自7個不同的地方,都是漢服‘同袍’。我覺得‘善’,就是對傳統禮儀的一種尊重。一個尊重傳統禮儀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善’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