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古代生活日常、探尋古人情志意趣,是這個展覽的一大特色。
“殷墟甲骨”專題詳細講述了甲骨的契刻載體、整治過程、書寫契刻方式及工具,圖文並茂地列舉了象形、指事、會意等甲骨文的構造法則;用圖表的形式展示了甲骨占蔔的程序、甲骨蔔辭的完整結構,揭開甲骨占蔔的神秘面紗……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大部分是漢代邊塞屯戍檔案文書,一小部分為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漢代居延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甘肅簡牘博物館藏《塞上烽火品約》(仿製品),是匈奴入侵居延時,根據不同情況發出警報信號的規定,示警辦法包括了舉示烽火、燃燒積薪等。
敦煌遺書展示了中古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宗教、醫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此次展出的海內孤本吐蕃統治時期(8—9 世紀)寫本《李陵變文》,是唐貞元二年吐蕃占領沙州後,漢志不滅的沙州人嘔心瀝血之作,寄托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憤懣、不甘的情感。
中國紙質古籍的大部分裝幀形式都能在敦煌遺書中找到樣本或雛形,觀眾可以在這裡大飽眼福,一覽卷軸裝、梵夾裝、經折裝、縫綴裝等不同裝幀形式。
沉浸式陳展讓古籍“活起來”
在“殷墟甲骨”專題展廳,設置了“立體畫卷”“姓屬林”“模擬占蔔場景區”,利用空間立體復原以及聲光電相結合的手段,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古人使用的文字竟和我們現在的如此相似”“我們一筆一畫寫下的文字承載著來自遠古的文化記憶”……展廳中不時傳來觀眾的驚嘆聲。
“本次布展非常重視沉浸感。”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恒介紹,為了讓觀眾獲得更好的體驗,除了不同展廳在色調、布展元素上有所區分,更設有數個多媒體互動,讓觀眾可以更好地感受千年文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