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生熬了幾個晚上,填詞譜曲,將東北二人轉全部翻譯成了苗歌、侗歌,“這就是大家日常喜愛的方式了,現場觀眾笑得前仰後合。”宋其生說。“這次我知道,他們是真的笑了。”
言在此而意在彼,才能讓翻譯有“信”有“達”,最終有“味”。
台本翻譯是第一步,配音則是第二步。如果台本翻譯需要的是有“味”,那麼配音工作則需要有“神”。如今已退休的汪蘭,當年正是因為一聲有“神”的笑聲,在這個行業一幹就是大半輩子。
1984年,正準備大專復習考試的汪蘭在一次下鄉演出活動中被公司選中,第一次走進了錄音棚。這次的角色是電影《玉碎宮傾》裡的塔娜公主。“第一次就讓我配女主角,可把我折騰壞了。”
膠片電影時代,電影配音沒有單獨的音軌操作,更不能剪輯,每一句台詞的語速和感情都要跟上角色的口型,一配到底。“我的台詞多,每卡殼一次,大家都要陪我從頭來一次。”汪蘭回憶說,雖然沒人怪她,但看到所有人都在嘆氣搖頭,配音結束後,汪蘭沮喪地回去了。
“就當自己做了個夢吧。”汪蘭這樣安慰自己。幾天後,她收到了公司一位領導的來信,稱讚她的配音非常有神,“尤其是那幾句笑聲,完全把角色的特點笑了出來。”汪蘭說,這句話讓她懷著失而復得的心情回到了公司。
當第一次聽到了自己配音的電影,汪蘭確定了這就應該是一生的事業,當即放棄了大專考試。“從來沒想過家鄉的語言、自己的聲音會出現在電影裡。可能在這個行業裡,我只是小花小草,但卻能點綴自己的家鄉,傳遞我們的文化。”汪蘭說。這一幹,就幹到了退休。
宋其生也對自己第一次配音的角色印象深刻:戰爭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唐國強飾演的主角。這個軍旅角色前後變化巨大,人物故事豐滿,讓宋其生吃了大苦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