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23-03-01 08:38:19


  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準確理解和把握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的內涵,明確建設思路和重點任務,對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促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全方位夯實我國糧食安全根基
  
  主持人: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具有怎樣的意義?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是什麼?
  
  程國強(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是在現有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的基礎上,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目標,以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通過集聚整合資源要素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打造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的糧食產業體系,全面增強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從全球範圍來看,建設糧食產業帶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重要途徑。如美國包括糧食產業帶在內的九大農業產業帶,澳大利亞的小麥、農牧業集群,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產業帶,法國的農業產業集群,荷蘭的花卉、蔬菜產業集群等,有力推動這些國家成為世界農業強國。
  
  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支撐,是順應世界糧食產業發展趨勢的客觀需要,是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對緩解糧食主產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矛盾、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已具備扎實基礎。我國正在推進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其中6億畝用於稻麥生產;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叠8000萬畝)。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九連豐”,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高出國際安全線20%,不僅解決了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也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中國貢獻。糧食生產基礎設施不斷強化,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為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的基本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保護區的升級版。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是在穩定和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及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產業鏈拓展延伸、提質增效,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強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協同性,進一步增強糧食保供穩價能力。
  
  二是建設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協同平台。通過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打造跨區域、全鏈條、競爭力強的糧食產業集群,將主產區農業生產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使糧食產業真正成為主產區經濟發展的“名片”甚至“王牌”。同時,將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成為主產區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協同平台,使糧食主產區充分利用要素市場、倉儲物流、糧食加工等優勢,更好發揮糧食產業的集群效應,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三是成為調動地方政府和種糧農民兩方積極性的政策抓手。要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同時,重點發揮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實現糧食產業接一連三、融合發展,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進一步提高地方政府重農抓糧、農民種糧務農的積極性。
  
  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一方面要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政策支持。優化布局,加大投入,以糧食生產核心區縣(市、區)為單位,依托區域優勢農業資源,集中連片建設以東北、黃淮海和長江流域等為主體的糧食安全產業帶。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進一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揮比較優勢,促進主產區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構建利益共享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落實財稅金融支持政策,將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予以保障,在用地指標、用地供應、規劃調整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
  
  另一方面要加強產業帶基礎建設,重點實施四大工程。實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固本強基工程,包括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包括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現代種業和農機裝備支撐,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糧食現代流通設施提檔升級工程。糧食流通設施是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的物質基礎,必須提高糧食流通體系現代化水平,促進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高速流通,擴大產業帶的輻射帶動範圍。重點要加強倉儲基礎設施、物流中轉能力等基礎建設。實施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工程,深入推進實施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以及糧食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三鏈協同”,加大對優勢糧食品牌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實施優勢品牌和質量戰略,加快糧食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糧食初加工、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協調發展。實施糧食產業主體培育工程。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優化升級糧食產業載體平台,推進糧食產業創新發展。
  
  農業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成效顯著
  
  主持人:我國在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過程中有哪些實踐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胡冰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在小農經濟時代,農戶家庭生產主要滿足自身需求,農業產出的區域分布呈現點狀分布。進入商品經濟時代,以交換為目的的農業生產推動分工和專業化,使得農業產出的區域分布呈現面狀分布,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產業帶。在農業產出分布由點到面的過程中,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農民收入也有所增長。在空間布局上,我國農業生產布局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從歷史脈絡來看,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是經濟生產的空間結果,是對自然條件、市場條件、技術條件和政策條件的體現。
  
  從自然條件來看,農業生產分布呈現出典型的自然特徵。根據不同氣候帶分布,我國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種植分布。比如,我國吉林玉米帶與同緯度上的美國玉米帶、烏克蘭玉米帶,並稱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是最適合玉米種植生長的黃金地帶,體現了同緯度上自然條件相似的帶狀分布特徵。再如,徐聞菠蘿、增城荔枝、阿克蘇蘋果、庫爾勒香梨等特色農產品都得益於當地獨特的自然禀賦。以安岳檸檬為例,2022年當地檸檬種植面積超過40萬畝,常年產量50萬噸,種植規模、產量、市場占有率均占全國80%以上,究其原因在於當地具有適合檸檬生長的自然條件。
  
  在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過程中,市場需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自然禀賦可以轉化為更大的經濟效益。如濰坊蔬菜產業,除了當地具有長期種植蔬菜的傳統優勢外,北方地區冬季新鮮蔬菜消費大幅增長,帶動濰坊蔬菜產業的規模擴大和淘汰更新,當地產業實現良性發展。如今,濰坊全市蔬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300萬畝,年產量1300萬噸以上,畝均產量超過4.3噸,而2021年全國蔬菜平均單產不足每畝2.4噸。同樣得益於市場需求的支撐,雲南花卉產業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2022年,昆明鬥南國際花卉產業園鮮切花交易量突破110億枝,同比增長7.6%,交易額突破121億元,同比增長8%,創歷史新高。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觀賞花卉來自雲南,我國有70%的鮮切花來自雲南,市場需求有力推動了雲南花卉產業的發展。
  
  技術條件也是推動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重要因素。以三文魚為例,由於其在我國沒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術難度較大,我國歷史上沒有開展海上大規模養殖。但隨著現代海工裝備和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2018年我國首座自主研製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建成交付,通過潛水深度控制漁場溫度,從而利用黃海冷水團進行三文魚養殖生產。2022年6月,“深藍1號”收穫我國首批在深遠海養殖成功的三文魚。技術條件在種植業方面表現更為突出,通過品種改良,使得農作物的生態適應性更好,不斷擴展農業優勢產區的空間。例如,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碱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岳普湖縣公開測產,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每畝548.5公斤,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耐鹽碱水稻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畝,未來將實現1億畝鹽碱地改造整治目標,實現“億畝荒灘變良田”。可見,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農作物品種培育以及設施農業水平快速提升,農業優勢產區在不斷發生變化。
  
  此外,公共政策參與對農業優勢產區的影響日益增加。例如,吉林省通過實施“秸秆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推動該省形成肉牛優勢產區。2020年吉林省肉牛存欄量為309.4萬頭,通過肉牛產業化項目、涉牛融資保險等政策支持,養殖規模迅速擴大。2022年全省肉牛存量達到390.3萬頭,其中肉牛產業園區養殖增量明顯,全省規劃的10個肉牛產業園區存欄200.3萬頭,存欄量占比超過一半以上。在此基礎上,該省形成了涉及19個縣(市、區)的肉牛產業集群,業態覆蓋肉牛種業、養殖、屠宰加工。隨著肉牛產業分工日趨細化,母牛養殖、專業育肥等環節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不僅提高了本地秸秆飼料利用率,也增加了當地農戶的收益。該省肉牛優勢產區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糧食安全產業帶的延伸,體現了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協同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