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當前,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史丹文章表示,近年來,受全球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給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帶來一系列嚴峻考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顯著提升,但也面臨著勞動力人口減少、低勞動成本比較優勢有所減弱,產業發展外部需求下降和內部生產成本上升等多方面的挑戰。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廣泛地影響生產和生活,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革命性變革。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優化供給結構、帶動需求擴大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應對國內外複雜局面、搶抓發展新機遇和實現中國長遠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文章分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從廣義上看,工業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工業化過程會有不同的特徵和內容。工業化不僅是工業部門的發展,而且與農業、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總體而言,工業化可以說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高度概括。新型工業化的提出則賦予了工業化新的發展內容和新的發展路徑,要求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的協調發展。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抓住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努力提升工業生產能力,從零起步構建工業體系。經過幾十年的奮鬥,中國從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擁有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一些拉美國家因過早“去工業化”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後期也出現了經濟發展脫實向虛,從而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總結中國實踐,堅持推進工業化是經濟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寶貴經驗。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更好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任務涉及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等多個方面。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要構建起強大的產業體系支撐,就要牢牢把實體經濟抓在手裡,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集聚,推動製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性轉變;統籌發展和安全,協調區域產業布局,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和綠色發展;堅持科技創新,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強化高端產業引領,發展高端製造、智能製造,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文章稱,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筋骨。沒有實體經濟提供的堅實物質技術支撐,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就難以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相較於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在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在線檢測等方面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高新技術成果,生產製造過程相對優質、高效、低耗、清潔,符合消費升級的需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這些產業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持發展先進製造業。傳統產業往往與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密切相關,具有較為穩定的市場需求。傳統產業並不代表着落後技術和低端產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引領下,製造業正在由過去的機械化、自動化、批量化生產轉向數智化、綠色化、柔性化生產等新業態新模式,先進製造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附加值。
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緊盯前沿技術,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同時,還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