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工貿易在促進中國對外開放、產業升級、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融通、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濟日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文章表示,加工貿易指的是企業進口原材料或零部件,運用自身技術和工藝進行加工裝配,生產出成品進行出口的貿易行為,包括來料加工、進料加工裝配以及協作生產等。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對外貿易體制改革深入,加工貿易政策深化,出口加工區和綜合保稅區的發展,國家科技的進步,加工貿易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話語權提升,逐漸與國際知名跨國公司開展協作生產,高科技產品加工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
當前,中國勞動力、土地等資源成本上升,經濟貿易結構轉型步伐加快,傳統依賴資源要素價格優勢的加工貿易發展受到一定衝擊,加之國際市場低迷,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下降,一般貿易成為主要貿易方式。對“無品牌、無渠道、低利潤”的加工貿易是否應當重視發展,成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面臨的重要問題。
文章認為,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水平對外開放仍然離不開加工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對開放經濟發展的作用並沒有變化,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開放成本較低的適用生產技術、不斷完善的營商環境和強大的政策支持,成為替代勞動力等資源要素成本的重要條件,因此中國仍然存在著發展加工貿易的重要基礎,關鍵是如何適應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以推動加工貿易提質升級。對此,需要從多個角度施策。
文章提出,要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促進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知識密集型”轉型,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和價值鏈,發展技術實力強、資源環境消耗少、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加工貿易。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開展生產技術和工藝創新,帶動加工貿易產業優化升級。繼續發展傳統優勢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鼓勵企業進入關鍵零部件製造領域,提升製造層次,提高加工貿易商品的附加值。
要鼓勵部分經濟實力較強、技術條件較好的加工貿易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推動其從貼牌生產向OBM轉型,向價值鏈的營銷和品牌環節攀升,打響國際知名度。促進加工貿易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借助合作銷售網絡,形成加工產品的品牌化和自身企業的影響力,擴大收益空間。
要引導東部發達地區加工貿易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做好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充分利用欠發達地區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較好的基礎設施配套以及工業體系配套能力,對接發達地區加工貿易企業。
還要構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評估評價標準體系,做好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示範,地方政府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出台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配套政策,形成中央、地方聯動政策體系。增強信息化數字化在加工貿易管理中的應用,統籌商務、海關、外匯、稅務、質檢等部門在加工貿易發展中的信息和數據共享,更好為加工貿易企業提供及時便捷高效服務,為加工貿易發展提供一流營商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