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進入國外實驗室,一切都很生疏,像微量加樣器、微量離心機這些如今看來很普通的實驗用具,聞玉梅以前都沒見過,她形容自己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令實驗室主任和同行驚訝的是,聞玉梅真的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做了亞克隆分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量的研究,還利用免疫熒光技術在細胞內做了HBsAg的定位研究,並在國外專業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在英國的3個月,聞玉梅節衣縮食,世衛組織提供的生活費她省下了不少,除買了一台低溫冰箱和一台幻燈機以補國內實驗用具的不足,餘下的全部交給了衛生部,自己分文未留。
“當時就是希望把外匯留給國家,資助更多的人出去深造。”回顧這段往事,聞玉梅說,現在時代不同了,科研條件改善了,但是科研人員為國奉獻的精神不能變,“我們要更多考慮如何創新,一定要放棄一些個人利益,踏踏實實多做一點事兒。”
1981年,聞玉梅又遠渡重洋,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進修。她當時已經47歲,人到中年,為了今後能從事分子水平的研究,她毫不猶豫地報名選修學校夜校開設的分子病毒學課程,不是旁聽,而是修學分,每天準時上課並參加考試。為了學好這門課,聞玉梅要和那些20多歲的同學一樣,記住每種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點。夜校下課時,已沒有公共交通,聞玉梅自己不能開車,經常需要搭同學的車才能回到住處。
在緊張的學習與實驗之餘,聞玉梅還編寫了醫學分子病毒學講義,為回國後建立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開展醫學分子病毒學的教學與科研打下了基礎。
“愚公移山”40年
回憶起在美國進修的經歷,聞玉梅說:“那時,我與同齡的美國學者學術水平差距太大,已無法競爭,但我相信我的學生與他們的學生,也許是我學生的學生可以與他們學生的學生競爭。正是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鼓勵著我,一定要把分子病毒學課程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