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去風險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於今年3月首次提出的概念,隨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等高官持續利用“去風險化”一詞造勢,繼而推出“新華盛頓共識”進一步排擠中國。今年5月,“去風險化”更是被寫進七國集團領導人廣島峰會的公報之中。一時間,“去風險化”迅速成為美西方對華實行攻擊的時髦話術。
“去風險化”還是“去中國化”?
“風險”在經濟學中的具體表現為損失的不確定性,穩健的投資者偏好於規避“風險”。在國際政治領域,“風險”意味著潛在威脅,美國政府熱炒“風險”,意欲把風險和中國強行紐結在一起,處心積慮地抹黑中國,以進一步實現美國脫鈎計劃下的“去中國化”。
在過去的20年裡,中美經濟實力發生了顯著轉變。焦點經濟學(Focus Economics)機構的數據統計顯示:200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僅占美國的約10%;但到了2018年,這一比例為65%。並且根據其最新數字預測,2023年中國的GDP將會進一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比例約占美國GDP的80%。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美國政府悉心制定出了一系列針對中國、打壓中國和去除中國的“脫鈎”戰略。
早在2018年,“脫鈎”計劃就已出現在美國的智庫文件中,美國政府通過發動貿易戰,單方切斷兩國的經濟合作並鼓勵各國企業撤離中國,阻礙中國對全球的產業供應,種種挑釁行徑令人不齒。
拜登執政後繼續沿用“去中國化”的脫鈎戰略,在現代科技領域進一步排除中國。2022年8月,拜登政府出台並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明令禁止相關芯片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之後,拜登政府還拉幫結派,與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組建“芯片四方聯盟”來遏制中國半導體技術研究。今年更是通過芯片三方協議,限制荷蘭與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技術出口,企圖在經濟與科技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阻止中國參與、壓制中國發展。這嚴重違反世貿組織法的基本原則,破壞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體系,應當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