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產業分工的分離效應。隨著製造業不斷進步,產業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原來的設計、規劃、法務、會計、審計、融資、人力資源等部門分離出去,形成了龐大的現代商務服務產業,大量就業人口也跟隨分離到現代商務服務業中。這就出現一個簡單的矛盾:製造業不論轉移還是發展,製造業就業人數都會下降。暫且將其稱為“製造業與就業悖論”。
我們再來看中國的情況:從2004年到2019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持續上升,但其占GDP的比重從35%下降到27%;同期,製造業就業人數並未隨著製造業增加值而一直持續增長。製造業人數占比從2007年峰值的29%下降到2019年的16.9%。製造業就業人數越過2014年高點後開始下降,2017年後加速下降。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2021年中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據較2012年減少2200萬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第二產業(含製造業、建築業、采礦業)的就業人員在2012年達到2.32億人的高點後開始減少,之後五年減少超1400萬人。
中國製造業與製造業就業人數跟之前美國走勢類似,即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製造業就業人數先升後降,呈倒“U”曲線走勢,如今均已進入“雙拐點”──製造業增加值占比拐點,美國是1952年,中國是2006年;製造業就業人數拐點,美國是1978年,中國是2014年。
那麼,中國製造業就業人數下降的原因是否跟美國類似?筆者認為,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的替代效應、產業分工的分離效應,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製造業的就業空間。
最近十年,製造業大規模投資技術設備,新設備替代了更多工人。根據《機器人行業貿易組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同比增長45%,超過24.3萬台,這個規模幾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數量總和相當。2022年人行特設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工具,專門為製造業設備更新改造提供低息(金融機構不高於3.2%)的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貸款。從2005年到2017年,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就業人數占製造業總人數的比重從32%上升到44%,而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變化較小,在30%上下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