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第118屆國會上台以來,掀起新一輪“挺台抗陸”浪潮。 |
中評社╱題:“美國國會涉台行動 逐底競賽” 作者:袁莎(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摘要】美國第118屆國會上台以來,即掀起新一輪“挺台抗陸”浪潮,在涉台立法、輿論造勢和官員互動等方面愈發猖獗。在對外奉行“競贏中國”戰略和國內面臨政治極化的雙重影響下,台灣議題已成為美國黨爭的政治籌碼,內政外交“雙層博弈”促使兩黨在涉台行動上陷入“逐底競賽”。美國國會在涉台問題上的強力介入,推動涉台議題政治化、國際化、極端化,成為單方面破壞台海現狀的重要消極變量,對中美關係、地區穩定乃至國際秩序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在美國三權分立的體制下,行政部門主導對外政策的決策和實施,國會則主要通過立法、締約、監督等方式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戰略考量、利益輸送和意識形態偏見等原因,美國國會長期與白宮在涉台問題上爭權。第118屆國會上台以來,美國參眾兩院即掀起新一輪“挺台抗陸”浪潮。在“競贏中國”對外戰略和內政極化加劇背景下,“以台制華”和“藉台牟利”成為美國黨爭的政治籌碼,推動兩黨在涉台行動上陷入“逐底競賽”。國會對美國涉台決策的強力介入,成為破壞台海現狀的重要消極變量,推高台海風險,激化中美矛盾,破壞地區穩定,挑戰國際秩序,傷及世界和平與繁榮。本文著重分析本屆美國國會在涉台問題上的行動,探究其背後的原因,研判其對中美關係、地區局勢和國際秩序的負面影響,並思考中國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鬥爭,維護台海及中美關係穩定的破解之道。
一、美國國會的“挺台抗陸”浪潮
自今年1月3日宣誓就職以來,第118屆美國國會即掀起一系列“挺台抗陸”的涉台行動,推進立法提案,擴大輿論造勢,強化高層互動,其聲勢之大、名目之多、性質之惡劣,引發廣泛關注。
(一)涉台立法提案層出不窮
本屆美國國會密集推出名目繁多的消極涉台立法提案,並日益細化、實化、極端化。
其一,涉台提案數量激增。據美國國會網站公佈的信息,截至2023年8月10日,本屆國會上任七個月來,明確發起題中包含“台灣”字眼的立法提案和決議案已達29部,包含涉台內容的提案和決議案則高達107部。①與之相較,拜登執政前兩年的第117屆國會涉台立法提案為153部,而特朗普執政四年間的第115-116兩屆國會涉台立法提案為130部。②此外,當前多數提案是由兩黨甚至兩院共同提出,例如參眾兩院分別提出的“與台灣站在一起”提案,反映出兩院、兩黨在涉台議題上日趨形成共識。多項涉台提案一經提出即獲得關注,並進入相關委員會審議的“快車道”,有的獲得跨黨派、壓倒性的投票支持。目前已有一份提案簽署成法,另有兩份專門性涉台提案在眾議院通過。
其二,涉台提案名目繁多。軍事安全是涉台立法的重要領域,本屆國會藉烏克蘭危機,呼籲提升對台軍事援助。例如,參眾兩院提出的所謂“台灣民主防禦租借法案”(Taiwan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擬授權美國政府以租借形式對台提供武器和補給,以強化台防衛能力。“台灣網絡安全韌性法案”(Taiwan Cybersecurity Resiliency Act)則提議授權美國軍方用網絡技術“武裝台灣”。參議院通過的《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24)中,多個條款支持全面提升台灣整體防禦能力,有意將台灣與烏克蘭並列,還提出要將台灣作為美國“非北約主要盟友”。③在外交領域,國會鼓噪美台“官方交往”並繼續推動擴大台“國際空間”,例如,眾議院外委會通過的“台灣保證實施法案”(Taiwan Assurance Implementation Act)要求美國國務院定期審議美台交往準則並相機解除美對台交往自設限制;“不歧視台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要求美國政府支持台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涉台經貿與科技領域也深入交織,例如“台灣稅收協定法案”(Taiwan Tax Agreement Act)擬授權拜登政府與台當局磋商稅收協定並解決“雙重課稅”問題,促進雙方在半導體等關鍵戰略產業的投資;“美台先進研究夥伴關係法案”(United States-Taiwan Advanced Research Partnership Act)將授權國土安全部與台灣加強研究合作,以強化台灣網絡安全能力。
其三,涉台提案日益激進。例如,“台灣代表處法案”(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Act)提出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④眾議院7月通過所謂的“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⑤則直接挑戰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權威性和合法性。參眾兩院還提出決議案,要求“美國應恢復與台灣的正常外交關係”,⑥雖然決議案即使通過也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反映了美國國會涉台看法。此外,涉台提案日益關注“台海衝突”,並提出綜合性遏制和反制手段。例如所謂“554法案”的“台灣衝突阻遏法案”(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⑦以及“通過金融制裁威懾中共侵台法案”(Deterring Communist Chinese Aggression against Taiwan through Financial Sanctions Act)⑧。參議院外委會6月通過的“保護台灣與國家韌性法案”則要求美國國務院、國防部、財政部等聯邦機構就所謂“大陸侵台”擬定完整制裁策略。上屆國會曾意圖推動綜合性“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被稱之為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但因其過於龐大、激進無疾而終。國會反華派並未放棄努力,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提出所謂的“對華競爭法案2.0”,其中包含消極涉台內容。⑨
依照美國的立法流程,國會涉台提案需要在參眾兩院中審議通過後,才能遞交至總統簽署並生效。除卻一些極端的提案,在涉台議題高度政治化的背景下,涉台提案通過的可能性不低。
(二)涉台輿論造勢花樣迭出
美國國會議員利用其“立法者”的角色,加大在涉台議題上的輿論造勢,意在搶佔涉台議程設置權。國會領袖和重量級議員頻頻在媒體和智庫發表親台言論,致函行政部門和企業界,並與其他國家議員聯動。眾議院軍委會、外委會、金融委員會,以及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等頻密召開涉台聽證會。
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本屆眾議院新成立的所謂“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該委員會將台灣議題置於重要議程,在涉台議題上開設聽證會,甚至聲稱要在台北舉行所謂“聽證會”。2023年4月,該委員會與新美國安全中心合作開展模擬美國介入“中國2027年武力攻台”的兵棋推演。5月24日,該委員會又發佈了針對“強化台灣嚇阻力”的10點建議報告。⑩該委員會極力炒作“大陸攻台”時間表,呼籲結束對台“戰略模糊”,鼓吹美國“協防台灣”。6月28日,美國眾院外委會又宣佈成立跨黨派“對外軍售技術、產業及政府接觸”(Foreign Military Sales Technical, Industrial, and Governmental Engagement for Readiness)工作組,簡稱“老虎”(TIGER)工作組,⑪旨在監督美政府對外軍售進程,及時滿足美國家安全及包括台灣在內的盟友和夥伴需求。
雖然國會這些涉台言論、聽證會和報告等普遍缺乏法律上的有效性和約束力,但其輿論影響力不容小覷。反華議員極力渲染“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甚至重拾“台灣地位未定論”,製造台灣“準國家化”的話語陷阱。反華議員還妄圖推動涉台建議納入美國“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等綜合法案。
(三)美台官員竄訪日益頻繁
2018年《與台灣交往法》生效後,美台官員相互竄訪逐漸呈現常態化的趨勢。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台更是開了惡劣先例,此後美國國會議員竄台人數激增。2023年1-7月,美國國會至少已有7批次、32名兩黨議員竄台,包括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軍事委員會主席邁克·羅傑斯(Mike Rogers)、“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邁克爾·加拉格爾(Michael Gallagher)及民主黨成員羅·康納(Ro Khanna)、撥款委員會國防小組主席肯·卡佛特(Ken Calvert)、共和黨研究委員會(RSC)主席凱文·赫恩(Kevin Hern),以及參議員約翰·何文(John Hoeven)、托德·揚(Todd Young)等人物。七個月來,美國新一屆國會的竄台議員人數已經超過了2017-2022年每年人數,照此趨勢,今年竄台的國會議員很可能超過2022年的36人次。美國反華議員還通過“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等平台,鼓動盟友夥伴國家的反華議員協同竄台,共同造勢。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也曾宣稱計畫訪問台灣,雖然由於多方考慮尚未成行,但他在加州洛杉磯率領十多位兩黨議員會見了過境竄美的蔡英文,這是台灣地區領導人首次在美國境內與眾議院議長會面。蔡英文在竄美期間,也在紐約會見了共和黨參議員丹·沙利文(Dan Sullivan)和喬尼·恩斯特(Joni Ernst),以及民主黨參議員馬克·凱利(Mark Kelly)。2023年8月,台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利用參加“友邦”巴拉圭新任總統培尼亞就職典禮之機過境竄美,將進一步惡化涉台消極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