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面對人口結構變化和老齡化少子化趨勢加速,中國已開放三胎政策。儘管政策變化為家庭提供了更多選擇,但早期育兒工作仍很大程度上落在女性身上。由此衍生出了多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同時發生:年輕女性生育意願下降、有哺乳或接送幼兒需求的女性難以找到工作時間合適的崗位、企業勞動力存在短缺……因此,構建生育友好型就業生態、促進育後女性再就業成為當前的緊要任務。
工人日報發表中國政法大學王逸倫文章表示,幫助女性更好地平衡育兒與工作,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努力。廣東作為用工需求大省在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政策支持上進行了先行探索,近日,廣東省印發《關於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的通知》,提出廣泛開發設置“媽媽崗”崗位,支持用人單位將工作時間可彈性安排、勞動強度不大、可以遠程辦公的生產崗位和專業技術管理崗位設置為“媽媽崗”,實行靈活上班和彈性工作方式。在少子化背景下,開發設立“媽媽崗”,採用柔性管理、彈性工作等方式促進已育女性再就業,有助於在發揮女性勞動力潛力的同時緩解企業用工難題。廣東省廣泛開發“媽媽崗”、拓展女性就業空間的有益舉措,為女性創造更加友好的工作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體系。
有觀點認為開設“媽媽崗”會對企業的用工秩序和整體收益產生影響,但其帶來的價值和效益也可能是企業的新機遇。一方面,面對勞動力缺口,“媽媽崗”為企業吸納優秀產後女性返崗復工提供了更多選擇,彈性的工作時間有助於科學分配人才資源,突破僵化的工時制度,優化企業管理。另一方面,“媽媽崗”能夠讓企業更加關注員工權益、促進女性職業發展,這與企業ES評級中的“社會”(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議題高度契合,可以為企業帶來可觀的間接利益。自20世紀60年代責任投資理念誕生以來,投資者逐漸開始強調關注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非財務議題的績效表現。“媽媽崗”的設立無疑為企業提升投融資能力,幫助企業進入ESG投資標的池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章指出,目前,“媽媽崗”的設立尚不普遍。在強調用人單位內在驅動力的基礎上,政府、工會、社會多方合力能夠為打造生育友好型就業生態提供助力。在國家進一步優化生育相關政策的背景下,可以從搭建溝通橋梁、推動政策實施、進行教育培訓、提供法律援助等方面推進“媽媽崗”設立,鼓勵已育女性選擇適合崗位、回歸職場。
一方面,要搭建職工與企業間的溝通橋梁,創造公平有序的工作環境,進一步拓展“媽媽崗”。具體而言,工會能夠密切聯繫和關心職工需求,可以促使女職工委員會發揮積極作用,為幫助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提供支持。企業也應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根據員工的反饋意見對“媽媽崗”的實施細節進行及時調整和改進。
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支持設立“媽媽崗”的政策體系,同時通過開展宣傳和培訓,鼓勵引導更多企業設立“媽媽崗”。首先,政府在稅費減免及資金補貼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可以吸引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其次,工會可以積極推進,將先進經驗進行總結推廣,並協助企業推出“媽媽崗”專場招聘會,緩解企業招工、留工難和職工育兒難的雙重問題;此外,可以借助社會資源建立線上交流平台,既可以展現運作“媽媽崗”較為成熟的企業經驗,還能讓不同企業對“媽媽崗”的設立與實施模式進行交流,相互取長補短,開發更多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業可能會在推行“媽媽崗”過程中出現隨意延長工時或侵犯女職工特殊權益等情況。為避免此類問題發生,勞動行政部門應會同財稅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優惠政策享受條件,通過向社會公開和接受監督的方式保障有效實施。同時,工會可通過對企業進行法律監督、協助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等方式確保合同的有效執行,解答“媽媽崗”職工對工作條件、權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問題,讓不熟悉“媽媽崗”的女職工瞭解其運作方式。
文章最後說,開設“媽媽崗”有利於滿足女性在生育後重返職場的需求,也能夠提升企業人才資源分配效率,改善用工情況,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效率。衹有通過多方合力,才能進一步打造生育友好型就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