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政府、企業、村集體、村民“四位一體”運營機制,強化各方利益聯結,激發富民長效動能。探索就業創業、自主經營、產權租賃、產權入股等不同經營模式,拓寬增收渠道,共享城鄉融合發展成果。
優化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抓手,實現流程標準化、服務專業化、產品品牌化。基於農業生產複雜性和多樣性,加快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發展。強化包括作物解決方案、檢驗檢測、土壤治理、農資配供、農技服務、農產品助銷等方面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升技術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強培育地方優質、特色、綠色農產品標準研製,推動農業生產標準與消費端有效銜接,促進農業產業標準化逐步向示範化、品牌化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產業活力與韌性。
全方位織好城鄉基礎保障網
文章指出,織密數字鄉村網。推動產業數字化,將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和手段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對農業生產過程、生產環境、服務質量等進行精準監測,促進農業生產提檔升級。推動治理智能化,樹立智慧治理思維,進一步破除不同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數字壁壘”,完善數據共享機制,釋放數據紅利。創新數字化治理應用場景,包括社會公共參與雲平台、數字文化館、掌心農家書屋等,實現縣域善治,助推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數據價值化,逐步構建“縣—鎮—村”數據資源體系,加快完善數據要素流通標準體系,積極規範和引導數據資源合法合規運轉,有序配置數據資源,持續釋放數據價值,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織廣人才支撐網。構建城鄉發展泛人才體系,逐步將城鄉人才培育思路從內部化視角向生態圈視角轉向。一方面,強化本土人才“內培”,做實農業職業教育。構建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統籌、縣鎮村三級相銜接的教育體系,鼓勵城鄉基層人才實現學歷提升,同時擴大農業技術技能教育覆蓋範圍,促進本土人才培養規格、梯次和結構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強化創新人才“外引”。目前廣東各高校正積極開展“百校聯百縣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行動”,通過高校設計師、建築師、工程師“三師”下鄉以及學生田野課堂、志願者公益活動等不同形式,推動高校專業教育、鄉土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培養一批知農愛農為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
。
織牢公共服務網。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一方面,統籌推進農村“四小園”(小花園、小公園、小菜園、小果園)提升工程,實施農村污水治理、垃圾收運處理處置工程,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另一方面,持續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全面推動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下鄉進村,大力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縣鎮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