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App被稱作“老紅書”,操作比較簡單:傳好圖片和文字,就可直接一鍵排版,調整字體,再配上風格相近的音樂,旅行風、運動風還是文藝風都輕鬆搞定。在其推薦廣場,還能看到山水風光、高清花鳥圖,各種詩詞和文章也不少。
記者注意到,該App經常會發起主題活動,比如“最佳旅遊路線”“春季寫生”等,一方面能夠吸引眾多愛好者參加活動,發布活動主題圖文等內容,另一方面以此為契機,組織有共同興趣的網友在現實里一起玩,有同齡人做伴,也能慰藉生活的孤獨感。
有老年人評價,該App可以讓“銀發族”表達自我、結交同好、學習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歸屬感”。
而在應用市場,記者發現,像這樣受廣大老年人歡迎的老人社交App少之又少,先前也曾出現過幾款專門服務老年人交友的App,但運營不久後因各種原因都已下架。
為何老人社交App在市場上並不多見且很難長期運營?
張曉霞認為,社會大眾對老年人群體市場的重視程度不夠,中青年人群需求與發展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國逐漸從輕度老齡化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社會的關注與投入尚未提升到相應高度,社會資源投入不足。
“獲取收益始終是App開發公司的重要目標,相較於年輕人群體而言,老年人群體對新事物的感知較為遲鈍,更多開發公司尚未理清在老年社交領域流量獲取以及現金變現的模式,致使App未能持續投入、更新。老年人線上行為與需求日益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精細化的特徵,App開發人員主要是年輕人群體,對老年人群體‘觸網’的痛點洞悉不明,不能準確把握老年人更加精準化的需求,應用‘適老化’進程較為緩慢。此外,老年人婚戀被騙、保健品詐騙、電信網絡詐騙等類型案件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勸退了’部分老年人用戶。”張曉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