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這不僅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具有極其重大的指導意義。
1.產業升級實質是新科技的廣泛深度應用
光明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文章稱,產業是指國民經濟中具有內在聯繫的各個部門、各個行業的統稱。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就是產業不斷升級的歷史,社會分工和生產力進步促進產業的產生和發展,產業發展反過來助推新的分工和生產力進步。各個產業之間及其內部猶如森林生態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沒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充分發展,就不會有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繁榮。產業不斷生長和迭代就是產業升級,其根本動力是科技進步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及服務的效率、質量和附加值。
產業升級實質是新科技的廣泛深度應用。廣泛指新科技應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度指新科技應用於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技術進步無止境,產業升級不停步而且呈現不可逆轉性。產業升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新的產業不斷產生,舊的產業不斷被淘汰。其基本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原有產業基礎上不斷衍生出新的產業。從產業演化史來看,原始社會末期衹有農業即第一產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工業即第二產業,在農業和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企業創新十分活躍,產業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升級和迭代。過去曾用誇張的手法說有三百六十行,而今究竟有多少個行業則很難統計清楚。
二是各個產業之間及其內部日益呈現融合發展態勢,如第一產業內部水稻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出現了稻蝦共養、稻蟹共養、稻魚共養等;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融合如漁業與光伏發電融合形成漁光互補;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融合如農業與文旅業融合產生了觀光農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融合如工業與文旅結合產生了工業旅遊,等等。
三是信息技術助力產業升級。進入信息時代,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加速發展,分工向縱深拓展,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越來越好,個性化越來越強,定制化生產成為趨勢,附加值越來越高。反觀農耕社會,分工不發達,產品規模小、自然形成的規格多,缺乏統一標準,品質不穩定,附加值低;工業社會,分工深化,產品規模大,規格少,標準統一,質量相對較好,但大規模排浪式生產和消費,帶來短時間內“流行”等現象。
四是跨國融合加速產業升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分工與合作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產業的跨國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產品的設計、零部件的生產、組裝、銷售分布在不同國家或地區,越來越多的產品很難確定是哪國製造的。
五是產業升級具有非均衡性。科技進步呈現非均衡性,決定了產業升級也不是同一時點在各個國家或地區勻速推進,而是在世界各地呈現明顯的非均衡性和轉移性,誰抓住了機會,誰就可以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引領產業發展方向,極大增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已經到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包括東北地區在內的各個地區必須牢牢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著力持續推動全面創新、深度創新、持續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