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尋找我,科研人員首先要浮選泥土,把混合的土壤碳層通過水洗分離,然後在顯微鏡下面一顆一顆地挑選,將種子提取出來,再按水稻、粟、黍等分門別類。最後,在超景深顯微鏡下面拍照,即時生成三維模型,方便量身材和更清晰地觀察。你看,同3000年後的稻米比起來,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有自己的“身份信息”
他們還給我進行了編號,以便更好對我進行儲存和研究。每顆碳化種子都有自己的“身份信息”。科研人員還會挑選一些種子做碳-14測年、碳化種子穩定同位素分析,以精準掌握碳化植物的分布和遺存年代。
除了“我” 古蜀人還吃粟黍和紫蘇
科研人員介紹,目前還發現了兩種小米黍和粟,還有現代人常吃的一種蔬菜也是香料紫蘇。這次發現,進一步確認了古蜀國的“口糧”以大米為主。可以想象,隨著更多的數據發現,關於古蜀人的飲食奧秘將會被一一揭開。
數字技術來幫忙 文物修復效率高
專家介紹,目前,三星堆遺址已經發掘的面積只占到整個遺址區的2‰。發掘並研究好中華文明的巨大寶藏僅依靠人力很難實現,文物專家同數字技術團隊一起探索出更多智能化的新手段,在破碎文物拼接、複雜器型樣品製作上大顯身手。
“跨坑組合” 3D打印完整頂尊騎獸人像
總台央視記者 張春玲:很多考古發掘出來的文物是破碎甚至變形非常嚴重。頂尊銅人像、大神獸它們分別來自於3號坑和8號坑,“跨坑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頂尊騎獸人像。通過最新的數字文物修復技術和3D打印技術,最終一個完整組合的器型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