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幫助文物專家快速拼接破碎文物
如何讓三星堆發掘出的這些精美文物與觀眾快速見面,在保留原有出土器物形態不變的基礎上,又能呈現出它最初的整體面貌?文物專家最後決定,用3D的方式對文物的形態進行數字復原。碎片、變形、裂縫這些文物的病害,可以通過計算機掃描進行數據比對,並快速確認和整理,呈現在文物專家面前。在文物修復專家的指導下,計算機可以演算出諸多可能性,幫助專家快速找到決策依據。這是一種利用新科技的全新展陳方式,也是用數字技術認識文物的一種探索。
團隊介紹,數字修復技術的成熟需要經過不斷學習與訓練。隨著數據的增多和案例的擴充,有望可以快速提升文物修復能力。同時,數字技術也可以輔助專家在模擬文物修復後的應力測試、繪制專業的考古線繪圖等方面大大提升考古技術能力。
跨學科交叉融合 文物研究保護新紀元
現在的考古早已不是我們印象中僅靠一把鏟子和皮尺挖一挖、量一量的時代了,而是有更多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研究方法參與其中。文物研究逐漸引入了多個學科、多種技術手段,成為了頂尖科技綜合實力展示的平台。
碳十四年代測定 三星堆文物為商代晚期
“黑科技”一:年代測定。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1、2號坑發掘時,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三星堆的出土年代一直沒有明確的時間判定,2020年啟動的祭祀坑的系統發掘解答了這個謎題。在發掘中,考古人員在顯微鏡下將竹炭屑挑選出來,對挑選出來的竹炭屑按照實驗室流程進行前處理,一系列操作後,在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儀上完成了碳十四年代數據測量,最終揭曉三星堆文物的年代屬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天、空、地協同感知系統 獲取更清晰三維信息
“黑科技”二:感知監測。由衛星、無人機和地面監測感知儀器組成的天、空、地協同感知系統,為大型野外考古遺址提供了全方位、多尺度的智能監測。這是我國第一顆服務於文物領域的小衛星“立方星”,不僅可以采集可見光光譜,還采集覆蓋紅外線到紫外線的跨電磁波譜信息。空的主角則是無人機,巡航速度每小時可達幾十公里,對遺址進行低空近景監測,可以獲取更為清晰精細的三維狀態、特徵等信息。目前,天、地、空系統主要應用在監控曠野中無人看管的大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