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4處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掃描
http://www.CRNTT.com   2023-11-06 09:57:50


黃河從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鎮流過(無人機照片,9月15日攝)。內蒙古河套灌區是我國三大灌區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引黃灌溉面積達1000多萬畝,入選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是我國最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和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江蘇洪澤古灌區、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陽縣白霓古堰11月4日成功入選2023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有何特別之處?它們展現了先人的哪些治水智慧?

  七門堰:“串蕩連塘”形成海綿型生態調蓄灌溉系統

  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位於安徽舒城縣境內,最早創建於西漢,兩千多年來持續發揮著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農田20萬畝。

  “七門堰灌區地處江淮分水過渡帶,形成獨特的丘崗型濕地形態,這裡有1.7萬多個塘、蕩,形成了巨大的蓄水庫。”安徽舒城縣水利局副局長鄧文生說,七門堰工程充分利用濕地形態,串蕩成渠,連塘為蓄,形成功能強大的調蓄機制,起到調蓄洪峰、削減地表徑流、涵養水源等作用。

  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技術支撐團隊負責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劉學應說,古人結合特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逐步建成“丘崗型濕地調蓄灌溉系統”,這種海綿型生態調蓄系統,具有獨特的技術原理,是灌溉史上極其獨特的灌溉類型。

  洪澤古灌區:水庫型灌溉遺產的傑出代表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自東漢開始引水灌溉,不同時期修建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總灌溉面積48.13萬畝。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黎輝介紹,洪澤古灌區的蓄水工程規模宏大,古人為解決施工難題,創造了一批先進的壩工技術。灌區擋水工程洪澤湖大堤的直立條式石工墻與坦坡防浪、閘壩洩洪、三合土防衝等技術,是古人治水智慧的集中體現,為水庫型灌溉遺產的傑出代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