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古灌區內的洪澤湖大堤依然通過攔蓄淮河水發揮著灌溉、防洪、水產養殖等作用。”淮安市洪澤區水利局局長袁安全說,經洪澤湖大堤攔蓄,洪澤湖水域寬廣、湖面遼闊,形成了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和優美的自然景觀,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霍泉灌溉工程:首個入選遺產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
霍泉灌溉工程位於山西洪洞縣,唐貞觀年間已有記載,經過近1400年發展演變,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供水、生態等功能,目前工程灌溉總面積10.1萬畝。
洪洞縣霍泉和南垣水利事務中心主任張建中介紹,霍泉灌溉工程在發展演變中建立了集觀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於一體的開發利用體系,至清代形成完善的工程體系,包括以霍泉為核心的泉源工程、以北霍渠和南霍渠為核心的渠系工程、以分水鐵栅為核心的控制工程、以水磨為核心的水能利用工程。
中國水科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長助理李雲鵬說,霍泉灌溉工程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在其歷史上形成並持續沿用嚴格的灌溉用水分配管理制度,稱作“霍泉水法”,並被其他灌區參照制定“霍例水法”,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傳承價值。
白霓古堰:丘陵山區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
白霓古堰位於湖北崇陽縣境內,包括石梘堰和遠陂堰兩座古堰。史載古堰最早建於五代後唐時期,千餘年來發揮著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作用,灌溉面積約3.5萬畝。
申遺報告稱,白霓古堰是我國丘陵山區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也是古代大規模砌石結構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其中最具科技價值的是石梘堰渠首樞紐中排沙底孔的設計,它充分考慮了河流泥沙淤積的因素,在堰壩底部創造性設計了獨特的底孔,用於排沙,是目前所見古代堰壩工程建設中的獨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