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的統一是大勢所趨,現在就應開啟統一後的治理問題研究。 |
中評社╱題:民主協商台灣方案的理論實踐初步構想 作者:汪明生(台灣),台灣孫文南院院長
【摘要】大陸高層於2019年初提出以民主協商方式構建台灣方案,然而受制台灣政局輿情,迄今並無正式回應;面對如此僵局困境,亟待兩岸有識之士,以民間方式探討突破。盱衡島內情勢與台美現況,把握民主協商價值精神,並堅持大陸角度的“九二共識”,當是推進台灣方案的基本立場。
壹、盱衡內外態勢背景
本世紀舉世矚目的主軸基調即是中國的崛起。隨著俄烏戰爭境況與中美高層互動,全球態勢一超多強鬆動,更加期待中國,僅剩台灣問題。
回首國家民族的百年探索,或由政府高瞻引領,或以市場引進活水,終至走向人民群眾道德自發、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次分配,而中國已然擺脫積弱邁向共同富裕。
然而30年來台灣在西方資本主義與自由民主的標榜疊加之下已然質變異化,除了1990年代的兩岸變化與1998年起自南而北的藍綠變色外,已使得自2020年以來由於經濟停頓與前景不明而人口生不如死。多數島內同胞個體意識高漲,主要呈現在時間軸線的青年世代與空間軸線的南北差異。
作為微型中國的台灣地區,提供了較為成功的市場經濟經驗,與較不成功的選舉政治前車之鑑,毋寧更有其先行先試的深刻意義。然而在美國帝國主義、日本殖民主義、藍營封建主義與綠營賣祖媚外錯綜肆孽下,也已成為兩岸融合與國家意志的嚴肅挑戰。
自身發展與兩岸統一在台灣已是複雜爭議的沈痾,亦是對於統後前景與民族復興的重大考驗。為求因應島內統派群龍無首並期劍及履及超前部署,採以較高標準完成以避免夜長夢多內外牽動,由兩岸學界智庫建構論述促進融統,並共研共建指引模型,應是合理必要的準備期待。
貳、共同回歸中山思想
中華民族是多艱的也是幸運的,聰明勤奮的然而也是一盤散沙的。靠著孫中山等一批批仁人志士擺脫了帝王封建,而共產黨人則將中國人擰在了一起共辦大事,歷經千辛萬苦,團結奮鬥救中國。
處於今時今日的兩岸,台灣已到是龍是魚的關鍵時刻。民族主義已經達成衹剩台灣,民生主義經濟之外還有社會,民權主義回歸民本方是正途。百年以來的奮鬥經驗:先有事實才有學理,先有革命才有信仰。
國之首要係在民生,然而台灣在自經濟發展進而政治民主的轉型開放中,忽略偏差了其中的社會;社會問題是歷史的重心,又以民生問題為其中的重心。相對於國家,社會就是地區;相對於政府,社會就是民間;相對於個體,社會就是社群;相對於政治的選舉,社會就是選民;相對於經濟的就業,社會就是生活。
作為政治理論重大發明的權能區分,正可對應積極引領台灣30 年來處處可見的各種各類公共事務實際經驗:專家有能、當事人有權,並宜由管理者建構適切體制,以減少複雜爭議與低效不公。
大陸十八大以來完成的脱貧攻堅邁向小康,與2013年全球發佈的“一帶一路”,俱皆體現了孫中山百年前為中國設定的濟弱扶傾,與當前人類罕見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具體實踐。
叁、溫和漸進穩扎穩打
台灣的殷鑑教訓除了交棒失誤外,這30年來的經濟由盛而衰,政治自藍轉綠,其根本結構成因,就是在於忽略與錯過了自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以至不知不覺的應有調適,亦即自軍政而至憲政間應經的訓政,或謂未能完成自菁英領導進而導引菁英的社會轉型。
孫中山精心擘畫的四種政權完備周延,然而由於上述肇因在台灣傳承之際零零落落大意全失。還政於民顯須正視人類兩百年來的發展規律,亦即現代市場管理、後現代社群治理,與傳統政府統治的適切結合與務實操作。新中國歷經70年已經全盤理順,然而兩岸統一的台灣加入,是成為正能量的挹注,抑或增添重大變數,乃是當前主要的嚴肅課題。
孫中山的五種治權規劃在台灣把握得相對較好,監察尚待發揮立法尤須廓清之餘,實踐經驗概略符合實情,亦是迄今歷經政黨輪替而政府施政大體穩定的重要原因。這些都是值得兩岸統一後繼續認真參採的重要基礎。
孫中山建國大綱中的地方自治是重要篇章,是民間各界參與政治的學習歷練與條件檢視。然而由於前述的交棒忽略與質變異化,30年來的台灣情況雪上加霜、流於形式。於此除了提供大陸作為參考之外,台灣需在統一以後積極矯正,以使裨補缺失。
如此顯見中國巨龍在躍起騰飛前尚需歷經的艱難,而回顧百年前的前瞻洞見已是大勢所趨。或可考慮補充的是,台灣現況下的個體人心,如何逐步求取界別群體共識,以至推進達至國是天下的由剝而復。一方面關注民瘼解決現實問題,一方面完整紀錄百年探索的全盤歷程。
肆、妥善因應島內政局
兩岸在社會文化上自古就是中國,統獨本係階段主張。隨著台灣折騰多年民心思變與大陸已然問答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早統統好邁向復興之路乃係順天應人。
兩岸促統的前線戰場在島內,主要後盾則是爭取台灣民心的大陸發展。兩岸統一對於台灣同胞有如改革開放,務求融統合理高明前瞻科學,然而面對紛亂的台灣已需摸著石頭過河,至於大陸方面則是實踐檢驗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