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產業集群伴隨著經濟的平穩增長而不斷發展,並在帶動經濟增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評社北京12月26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質量體現著人類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結晶,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圍繞高質量發展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重大戰略,為新征程質量強國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注入了新的動力。建設質量強國是促進中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明確了新時期質量強國建設的重點方向與推動路徑,其中將“建成一批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列為主要目標之一。提升產業集群質量引領力,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迫切需要,有利於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質量瓶頸。
產業集群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席強敏文章表示,產業集群是由大量具有產業聯繫的企業和關聯機構在地理上靠近而形成的產業集聚區。作為政府引導產業資源配置和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平台,產業集群不僅是政策先行先試的經濟領域,也是區域間進行產業分工合作的關鍵紐帶,同時還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
中國的產業集群伴隨著經濟的平穩增長而不斷發展,並在帶動經濟增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2年,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總產值突破20萬億元,並已建設18家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占全部國家級創新中心數量的70%,培育創建170多家單項冠軍企業和22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產值超過2.5萬億元,出口貿易額平均增長率達30%,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和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台。當前,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為實現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產業集群要進一步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形成更強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產業質量水平、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和協調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中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進程中的主要動力。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蘇州集群躋身全球科技集群的前五位,中國首次成為擁有位於前100名的科技集群數量最多(24個)的經濟體。但是,中國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主要包括:產業集群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等方面離世界領先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存在一些障礙,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空間分布的均衡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有三分之二分布在東部地區,而東北地區僅有2個。
推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文章認為,結合質量強國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求以及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挑戰,未來產業集群的發展應樹立國際化視野,全方位謀求創新突破,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增強科技創新引領能力。聚焦高質量要素集聚、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跨區域合作共建與梯次培育體系構建,加快形成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
集聚高質量要素,提高產業集群質量競爭水平。產業集聚區的質量優勢主要來源於集聚效應和競爭效應。一方面,產業集聚產生的外部性通過中間投入品共享、勞動力池和知識溢出帶來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企業密度的提高也將提高產業集群內的競爭效應,進而在市場機製作用下提高產業集群的質量競爭水平。因此,各地區在落實質量強國戰略過程中,應堅持集聚發展模式,引導人才、技術等高質量要素向產業集群內集聚。圍繞強化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持續加強產業集群建設頂層設計,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基礎,優化營商環境,為質量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掃清市場准入、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障礙,吸引更多企業和重點項目在產業集群選址,讓產業集群成為國際和國內高質量要素集聚的重要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