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辯證、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性看待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溫差”。 |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意把握和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係。
南方日報發表評論員丁建庭文章分析,這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理想狀態當然是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保持一致,但現實往往存在一定差異。比如,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價格指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宏觀經濟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回升向好,但在一些人對微觀經濟的感覺中,似乎感受並不突出,甚至會覺得不太好,信心不足。今年7月,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就表示,要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全面、辯證、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性看待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溫差”。
宏觀數據反映經濟運行的總體情況,微觀感受反映個體對經濟發展的局部感性認識。之所以出現“溫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宏觀數據的綜合性與微觀感受的局部性存在結構性差異。例如,消費價格指數是一個反映物價總體變化的宏觀指標,它代表了整個經濟體的價格水平,但並不能反映每個居民的具體消費情況和感受。而在微觀層面,個體的消費習慣、收入水平、就業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對宏觀數據的感受。因此,即使宏觀數據顯示物價水平比較穩定,但具體到個人,可能會感受到物價上漲的程度有所不同。另外,統計樣本的選擇和代表性、數據收集和處理的方法,都會影響人們對最後統計出來的宏觀數據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如果統計樣本沒有充分覆蓋各個地區和群體,或者數據收集和處理存在誤差,那麼宏觀數據的反映就可能不夠準確或全面,從而與微觀感受產生差異。
與此同時,“溫差”也存在經濟發展態勢與個體現實感受之間的差異。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疫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總體保持回升向好態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宏觀數據也反映了這一趨勢。但也要看到,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這也是很多微觀主體面臨的現實問題,感覺自然不會很好,可能是“陣陣寒意”。加之政策效力的傳導、消費潛能的釋放等都需要時間,微觀主體的感受還會出現一定的滯後性。
文章指出,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其實是提供了客觀看待經濟發展的雙重視角。解讀宏觀數據時,既要從中判斷經濟發展整體狀況和趨勢,也要正視其局限性,避免對其過度解讀或誤判。同時,也要重視微觀個體在經濟生活中的具體情況和真實感受。衹有將這兩個層面結合起來,才能更全面、準確地瞭解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至關重要,他們需要關注宏觀數據的總體趨勢和微觀層面的具體情況,以制定出更加符合實際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彌合“溫差”。同時,也要增強信心和底氣,保持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餘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共同唱響經濟光明論,不僅要深刻洞察宏觀數據反映的時與勢,還要敏銳感知微觀個體的冷與暖,既不能因整體向好就忽視了個體困難,也不能因個體困難就誤判了整體向好。
文章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說,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折射的正是經濟發展的堵塞點,也正是解決經濟難題的切入點。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工作,既是為了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也是為了提振微觀主體的信心和底氣,從而讓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同頻共振”,讓人們的感受與經濟數據逐漸“同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