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兒建?建多少?
——城市“以需定建”,科學合理確定供給規模
建設保障性住房,面臨不少問題:各個城市具體建多少?怎麼建?如何配售、怎麼管理?畢竟,各個城市人口規模不同,發展程度也各有差異,如何確定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是一大難題。
在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傑看來,明確保障性住房定位很關鍵。“比如,一個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如果定位為托底型保障,主要解決的是‘有房住’的問題,可能就不需要過大規模建設。如果是針對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住房困難群體,旨在滿足多層次的住房需求,可能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建設投入。”陳傑說,“關鍵在於定位準確,一城一策。”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根本目的就是要滿足住房困難群眾基本住房需求,按照要求,城市黨委、政府對於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負有主體責任。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數量,將由城市政府“以需定建”,科學合理確定供給規模。“目前,有部分城市個別區域出現了供給過剩。可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司法處置的住房和土地等建設籌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避免閑置浪費。”該負責人說。
“利用存量土地建設保障性住房,能夠推動城市用地結構優化,避免粗放式發展。另外,與城中村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相結合來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也是拓展土地來源的重要手段,開發潛力很大。”陳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