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服務主要面向在通勤高峰、繁忙路段有喝咖啡需求的車主或乘客。消費者只需提前在高德地圖App上設置好目的地和沿途取餐點,門店工作人員就會根據消費者的預估抵達時間送餐至途經點。
從賣咖啡的角度看,“沿街取”服務實在“雞肋”得很。一方面,它需要依托高密度的門店網絡,一般連鎖店做不到;另一方面,它還需要精準至分鐘級的路線規劃,非專業導航不可為;更糟糕的是,在形成規模效應之前,“沿街取”並不具備足夠大的盈利空間,基本就是“賠本賺吆喝”。
但是,如果站在“第三空間”的角度看,“沿街取”則算得上一項創舉。它相當於將服務從門店延伸到以汽車為載體的街邊零售,把“人等貨到”變成“貨等人來”。其誕生標誌著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再次拓展了邊界,於“到店”“到家”之外,又開創出“在途”這一全新消費場景。
事實上,“在途”的市場空間極其巨大,只是尚待培育與挖掘。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球汽車保有量為14.46億輛,其中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3.12億輛,占世界總量的22%,位居世界第一。
針對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很多國家都推出了“汽車穿梭餐廳(Drive-Thru)”服務。整個餐廳被設置為車道形狀,駕駛人只需要開車進店,按下車窗,就可以像過高速路收費站一樣直接點餐取餐了,全過程只需要刹車,不需要下車。
在中國,由於大部分城市核心區租金昂貴,普通餐飲店很難負擔得起自帶車道的汽車餐廳模式,反倒是“沿街取”服務既能滿足這部分需求,又規避了高昂的前期成本投入,無疑是一項極具想象空間的輕量化、數字化創新。
從星巴克的探索可以看到,好產品只是好品牌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服務延展的廣度、觸達客戶的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品牌能夠走多遠。唯有那些能夠敏銳發現需求、引領甚至培育需求的品牌才具有長久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