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真摯溫和,文人本色
http://www.CRNTT.com   2024-01-21 16:07:28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據南方日報報導,《平齋晨話》是戴師偉華新出版的文化隨筆集,集名綴以書房名兼他的自號“平齋”,一個“平”字尤見他謙和自得且喜平常之樂的本心。除本書《後記》外,《平齋晨話》凡收文42篇。由追憶求學之路的《致敬,我們的1977級》起首,既有書寫師生、同門情誼的真摯之作,也有談及唐宋名家的文化隨筆,為詩歌、唐代文學學術熱點專著所作的序跋選,是戴老師多年生活與學術生涯點滴的匯聚,展現了他諸多日常裡溫暖的生命風景。

  紅白裝幀的封面素淨淡雅,是《平齋晨話》給人的第一視覺印象,而這恰與其內裡文墨的真摯溫和互為呼應。“真摯”二字,用來形容閱讀《平齋晨話》的第一感受,確乎貼切。

  其一是情真。談及求學致知道路上恩師們的《致敬,我們的1977級》《學術鬥士任中敏先生》《學領新時代的傅璇琮先生》等,其情意之真切,讓人動容。《平齋晨話》的懷人隨筆特色之一,是多起筆於此時此刻的平凡日常小事,時空由此向前向後自在舒展,相遇相識後的生活於是逐漸進入讀者視野,並成為文字打動人心的基礎。譬如《學領新時代的傅璇琮先生》中,從傅璇琮先生臥病在床後自己憂心不已的“此刻”說起,回溯去京探視時與傅先生交談的種種情狀。傅先生在許多學術場合都身著那件土黃色的外套,而“先生走了,他的那件土黃的外套被定格了”,則讓深切的懷念在這篇懷人隨筆的結尾達到高潮。這便是《平齋晨話》中懷人隨筆的另一特色——看似哀而不傷的端莊文字下,卻有著巨大的悲傷力量震顫紙面。

  再者是思真。從《陳子昂與李白過荊門》《杜甫的凄涼》到《蘇軾的智慧》《米顛的顛狂》再到《羋月釋“嬴”》《嵇康與山巨源書》,這些文化散文起始於作者本身從事的唐代文學研究領域,上達戰國、曹魏,下至宋家名士,遼闊的學思賦予了它們深厚的底蘊。相較於第一類散文中的情志散發,這類文化散文更講求“思真”,以學術方法貫通文思,言必有史料輔佐,是以隨筆形式承載學術之思,正應了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處理材料的方法——“據可信之材料,依常識之判斷”。

  隨筆講求文隨心動,除真摯的筆觸外,節奏與語言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部分。敘事節奏的不疾不徐,是《平齋晨話》呈現溫和質感的重要原因。

  或是因為治學唐代文學的緣故,《平齋晨話》處處浸濡著詩詞韵律的典雅古意,文字行進頗有波瀾不興的淡雅之感。《從此東山無故人》雖是以告別老友起筆,卻筆鋒一轉寫及可愛乖巧孫女田田,讓讀者隨之放慢步伐,和作者一道用美好的當下告慰匆匆過往與淡淡鄉愁。《盛世中華日日新》時間跨度長達數十載,“初識”“書品”“投稿”“墨跡”四章在相當舒緩的節奏中細細梳理和中華書局的緣分,回憶當年的交往瑣事,尤其談及中華書局諸位先生一心為學的學術志向和幫助後輩的高尚德行時,讓人讀來去浮躁、思自身,從而心神俱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