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生動展現五千年前璀璨文明
http://www.CRNTT.com   2024-02-20 09:53:28


 

  水壩遺址外有一層透明的保護罩,採用特殊玻璃材質制成,在保護遺址的同時不影響遊客觀看。遺址陳列館內部安裝了紅外網格相機和溫濕度傳感器,對遺址本體進行24小時監測,以便實時掌握遺址安全情況。

  瑤山遺址位於良渚古城遺址東北約5公里的山丘上,由一處祭壇和13座高等級墓葬組成,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精美玉器。沿著階梯登上祭壇,可以看到祭壇頂部呈平整的長方形,中間偏東的位置有一個用灰色黏土填埋的回字形溝槽。專家研究認為,這個祭壇除了用於祭祀,很可能還具有天文觀象、測年計時的功能。

  先民生活多姿多彩

  良渚先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有哪些發明創造?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來到位於良渚古城遺址東南面的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執行院長馬東峰介紹,良渚博物院常設展覽分為“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3個展廳,共展出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等文物600多件(組),並結合數字化展示、場景復原、互動體驗等方式,讓觀眾全面瞭解良渚遺址考古成果及其價值,瞭解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4300年,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環太湖地區。這一時期已經有了發達的稻作農業,出現了一些新型農具。距良渚古城東面20餘公里的茅山遺址發現了總面積5.5萬平方米的古稻田,有東西向的灌溉水渠和南北向的紅燒土田埂,堪稱“史前的超級稻田”。

  展櫃中陳列著一件茅山遺址出土的分體式石犁,由幾個部件組合構成,整體呈三角形,並帶有鑽孔。

  “分體式石犁是良渚農具的傑出代表,形狀與今天的鐵鐮非常相似,是良渚先民用來翻地的工具。”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社教專員葉素芬介紹,早在崧澤文化時期(距今約6000年—5300年),江南地區就出現了體形較小的石犁。到了良渚文化時期,石犁變大變長,將間斷式小觸面耕作變為連續的大觸面耕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是良渚古城內出土的炭化稻穀。它們與現代稻穀相差無幾,已有籼稻、粳稻之分。”葉素芬說,古城宮殿區南面的池中寺遺址發現了39萬斤炭化稻穀,專家推斷此處遺址應是古城糧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