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5日,工作人員在廈門西堤海上環衛碼頭吊裝轉運海漂垃圾(無人機照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3月1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3月16日早,一聲汽笛後,一艘環衛船駛出了福建廈門西堤海上環衛碼頭。根據大數據分析研判的定位信息,環衛船行駛到位於鼓浪嶼附近的一片海域上,開始海漂垃圾打撈工作。隨著水葫蘆、枯枝等垃圾不斷被撈起,這片海域逐漸恢復了乾淨。
“過去打撈海漂垃圾,我們只能靠經驗找、靠肉眼看。現在有了大數據分析系統和更先進的打撈設備,打撈效率大大提升。”船上作業的一名環衛人員說。
在位於西堤海上環衛碼頭旁的廈門市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記者看到一個大屏幕實時顯示著廈門市300多平方公里海域的水文、洋流情況,工作人員只需要輕點鼠標,就可以實時對海面情況進行巡視,並可以依托水文、氣象部門共享的大數據進行推算,研判海漂垃圾的來源和流向,及時安排環衛船舶進行清理。
該站負責人說,通過10多年來不斷擴充力量,如今廈門的海上環衛隊伍已經擁有了多艘大型專業船只,並實現了對廈門200多公里海岸線的“全覆蓋”治理。
廈門是一個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坐擁福建第二大河九龍江的入海口,隨著水流而來的垃圾一度成為廈門主要的海漂垃圾來源。廈門很早就意識到協同治理的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的海洋工作協調小組,改變了“九龍治海”的格局,使得不少涉及多部門的海洋治理問題得以更加高效地解決。
“以前一下完雨,或是到了台風天,大量的垃圾沿江而下,堆在廈門各處海岸邊上,打掃速度很慢。經過‘海管辦’的協調,由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成立海上環衛處,組建專業隊伍,負責處理海漂垃圾。垃圾清運的效率自此大為提升。”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局長蔡偉中說。
廈門堅持協同治理思維,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信息化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與漳州、泉州等相鄰城市協同開展“岸上管、流域攔、海面清”的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形成了源頭減量、治污保潔、清理轉運全鏈條的治理工作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