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區域內的數字化實踐,讓資源流動更為高效、便捷。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張艶告訴記者:“我們依托徐州市智慧教育雲平台,建設起了鼓樓區網絡思政教育平台。平台裡匯集了高質量的電子圖書、案例、VR虛擬現實、微課等數字育人資源,打造出一個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庫,實現優質資源的聯動共享。”
徐州市民主路小學教師孫凱對平台使用感受頗深。他說:“鼓樓區網絡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設,為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可以共用的網絡思政課程優質資源庫。學校通過平台組織教研組開展協同備課,一線老師進行雲端教學研討活動。此外,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平台組織家長之間交流家庭教育經驗、分享育人學習資源,共同打造互助共建的學習社區,在學校、教師和家庭之間構築了溝通的橋梁。”
勇於探索試錯,就能發現新教法
採訪中,許鑫介紹,在國家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引導和國家教育經費的大力支持下,當前不少學校已投入大量資金購置了先進的數字化硬件設備與軟件服務。然而,在不少學校,這些資源並沒有被充分利用。“有些教師雖然認識到了新技術的潛力,但覺得用起來麻煩、學起來費時、改起來費勁,所以選擇不使用。”許鑫說。
範小楓認為,教育數字化促進了教育資源重組、教學流程再造,重組、再造後的新教育環境使教育提質增效,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面對繁多複雜的新技術,如何有效選擇和恰當使用;二是面對大數據的實證,如何加以利用並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三是面對數字化給學生帶來的多樣化學習渠道、廣闊視野,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對教師的新挑戰。”
“以我校為例,數字化實踐仍處於初級階段。在數字化資源的使用方面,現階段大家更多地是使用現成的網絡資源,原創資源少。在大數據的利用率方面,系統跟進不足,利用率低;AI技術使用較少,衹有個別教師在嘗試使用。而且,暫時沒有開發出適合學校自身的提升教師數字化能力的課程。”範小楓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