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這些島嶼的荷蘭殖民統治者和往日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樣,只對賺錢感興趣,並不關心當地人死活。他們砍倒蘇門答臘的叢林,以種植橡膠樹與可可樹;為獲得咖啡、茶葉、蔗糖、煙草,鏟除爪哇、蘇拉威西和其他島嶼的灌木林;大肆開發土地,以挖掘錫礦、金礦和鑿井取油。有段時期,荷蘭一半的國家收入都是從印尼汲取而來。”英國作家伊麗莎白·皮薩尼在《印尼:探索不可思議的國度》一書中這樣寫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前所長房寧在《印尼現代化的歷史起點》一文中總結,荷蘭人建立了一套以采礦業為主的殖民主義工業體系,以強迫種植經濟作物為核心的農業體系,在印尼形成了典型的依附型的殖民經濟結構。
在300多年的殖民統治過程中,荷蘭人始終扮演著掠奪者角色,推行竭澤而漁的野蠻政策,導致印尼經濟畸形發展,完全淪為宗主國的原料供應地,人民生活極為困苦。
然而,黑夜再漫長,也阻擋不了黎明的到來。
“帝國主義是一個大煽動者,帝國主義是鼓動暴動的大強盜”
在萬隆市區北部,矗立著尖竹造型的西爪哇人民鬥爭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有17級玄武岩台階,拾級而上是直徑45米的台基,台基上8根竹狀石柱高聳。特意設計這組數字是為了紀念印尼獨立的日子:1945年8月17日。
講解員穆罕默德·裡克里克介紹說,在西爪哇地區巽他族文化裡,竹子代表自由,是萬隆人民的象徵。紀念碑柱呈竹矛狀,是因為印尼人民當年反抗殖民者所用的主要武器是竹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