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5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青海既是資源富省,也是戰略要省。青海是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是亞洲、北半球乃至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重要啟動區,每年有600億到900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向下游輸送。同時,青海資源富集,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太陽能每年總輻射量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第四大風場。5月24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圍繞如何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走好青海高質量發展之路作介紹。
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我們這裡有一種‘光伏羊’,是青海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典型案例。”談及青海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吳曉軍舉例,“我們在沙漠戈壁灘上鋪上光伏板,水分蒸發量減少30%、風速降低50%,原來的不毛之地現在長出了綠草,牛羊又回來了,當地牧民親切稱之為‘光伏羊’。這是青海省把生態保護、清潔能源發展以及農牧民增收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創新舉措。”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三個國家公園在建省份,青海省國家公園建設是全社會都很關心的話題。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已經正式設立,正進入高質量建設新階段;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面做好設園準備,試點工作基本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在全面創建中。
吳曉軍表示,青海省突出制度性創新,率先建立了自然保護地制度標準體系。三江源國家公園率先實現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體系,祁連山國家公園將生態保護、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一體,青海湖國家公園形成高原獨有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出堅實步伐。
如今,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藏羚羊由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高原旗艦動物雪豹監測數量現在已超過1200只。但野生動物逐漸增多後,也帶來了人畜矛盾衝突、野生動物和家畜爭食草場問題。青海省副省長劉濤表示,青海將持續通過生態修復,科學合理控制草原載畜量,找到人與自然的最佳平衡點,讓放牧更加可持續,通過政府補償、保險賠付等方式,盡最大可能讓牧民群眾得到更多的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