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近日,記者走進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的非遺文化實踐基地看到,37歲的蠟染技藝秀山縣縣級非遺傳承人劉春林正在耐心地指導學生們製作蠟染作品。桌面上,小電爐、蠟液、蠟刀、土碗、鉛筆等工具一應俱全,學生們聚精會神地操作著,一幅幅精美的蠟染畫作在他們手中逐漸成形。
“現在圖案裡上蠟的地方,脫蠟後會變成白色,這和我們平時畫畫的方式不太一樣。”劉春林一邊示範,一邊解說。隨著他的指引,學生們手中的蠟刀開始在布料上跳躍,勾勒出各式各樣的圖案:蝴蝶、魚、龍、小鹿、荷花……
蠟染是一種傳統民間印染工藝,苗族蠟染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蠟染技藝大體分為五個步驟,構圖、上蠟、染色、脫蠟、固色漂洗,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手藝人的心血和智慧。即使是最簡單的圖案,從繪圖到製作完成也需要四五個小時。“手工藝品就是需要用心打造,速度慢也足見其用心。”劉春林說。
近日,秀山縣青少年之家非遺暑期公益培訓開班,20餘名青少年來到非遺文化實踐基地體驗蠟染技藝。在劉春林的指導下,青少年們不僅親身體驗了蠟染製作的完整過程,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還深入瞭解了苗族的歷史和文化。“我是苗族人,但先前沒有瞭解過蠟染這項傳統技藝,這次體驗課讓我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初次體驗蠟染課程的高中生曾語晴說。
秀山鳳翔小學四年級學生張恒毅說:“這種用蠟作畫的方式和我平時畫畫不一樣,不僅要注意蠟液的溫度,還要注意用力輕重,我覺得很有趣。”
近年來,秀山縣依托非遺資源優勢,大力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將非遺技藝融入青少年校外課堂、青年夜校等活動中,推出秀山花燈、蠟染、龍鳳花燭等非遺公益培訓。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青少年的課餘生活,也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只要有人願意學,我都願意教。有人一起做這件事,我很開心。”劉春林說,非遺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年輕人參與和努力,希望通過教學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蠟染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