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瞭解,給大熊貓取正式的名字,有相對完善的規則和要求,基本都要求在名字中體現與其族群的聯繫,以便在相關科研過程中追蹤、辨識。譬如生於1986年的雄性大熊貓“安安”,原在野外成長,獲救後一直居於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繁殖場,來港前曾在新加坡萬禮動物園旅居半年。
“安安”和雌性大熊貓“佳佳”於1999年3月11日來港,當時“安安”12歲、“佳佳”20歲,牠們都有了名字,不需改名。牠們是中央為慶祝香港回歸兩周年送給香港的“禮物”,從此居住在香港海洋公園。
2007年,香港再迎來第二對大熊貓“盈盈、樂樂”,是中央送贈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禮物”,牠們青梅竹馬,但來港時仍未有名字,2007年香港為牠們舉辦大熊貓命名活動,當年共收到1.3萬份參加表格,最後選出“盈盈、樂樂”,象徵香港繁榮歡樂,經濟豐盈。
不是所有大熊貓都會通過公開征集來命名,一般來說,大熊貓命名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取乳名。大熊貓幼仔出生後,飼養員會為牠取個乳名,用來與其他個體做區分,大體方式分為四類:一是雙胞胎取“大”“小”;二是生了多只幼仔的取數字;三是根據大熊貓幼仔自身特點來取;最後一類,基本上就是工作人員隨機來取名,比如“毛笋”、“毛豆”等。
1.3億人投票選出“團團、圓圓”
至於贈送台灣的大熊貓由臥龍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提供,在來台前牠們叫作“華靈、友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於2006年舉辦“大陸同胞向台灣同胞贈送大熊貓”投票活動,1.3億人投票選出“團團、圓圓”,牠們先後誕下後代“圓仔”和“圓寶”,兩只第二代大熊貓至今一直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