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項目總結、專利申請、標準編寫……深中通道6月30日已正式建成通車,如今鎖旭宏還在忙著後續相關總結工作。
作為中交一航局的一名沉管隧道測量工程師,鎖旭宏在港珠澳大橋鏖戰6年,又轉投深中通道建設6年,在伶仃洋上已奮鬥十二載。
去年6月,鎖旭宏帶領團隊成功保障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32個8萬噸級的管節對接和最終接頭的合龍,在沉管施工領域實現了毫米級的對接精度,為這條全長24公里、集“隧、島、橋、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打通關鍵環節。
在海底隧道沉管隧道安裝過程中,穩定性和精準性非常重要,有人將這項工作稱為“在海底‘穿針’”。
在進行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安裝工程時,國內沒有經驗可借鑒,國外技術又要價過高,鎖旭宏和團隊堅持自主創新、邊闖邊幹,創新提出了浮態沉管標定方法,優化了無線聲呐測控系統和測量塔定位系統,最終聯合研發了“外海超長沉管隧道安裝免精調定位控制技術”,實現毫米級對接精度,為工程至少節省了1.65億元。
在沉管隧道安裝過程中,鎖旭宏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的細節,每經歷一次可能出現的偏差,都會去思考如何改進、避免。
“在港珠澳大橋沉管浮運安裝期間,GPS定位系統在關鍵時刻曾出現信號丟失的情況。”2018年,從港珠澳大橋項目轉戰參建深中通道項目,鎖旭宏暗下決心,要在沉管隧道安裝中用上我國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