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提高政府服務效能,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
記者:在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通過哪些方式實現“放得活”“管得住”?
張旭:從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不斷得到優化和調整,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就明確提出了“完善市場體系,規範市場秩序”的問題,提出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等一系列激發市場活力的要求,並在實踐中逐步落實。但是由於囿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約束,與新的時代要求相比,我國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沒有完全理順,還存在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不少體制機制障礙,必須不斷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在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的同時,長期高速增長所掩蓋的體制機制弊端也不斷顯現,極大地制約了經濟發展活力的提高、質量的提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理論上對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大理論觀點,要求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要想“放得活”,就要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和完善要素市場等,成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方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通過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對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製作出了更加具體的部署。2020年5月,《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印發,提出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加強和改善制度供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22年4月,《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要求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發揮市場促進競爭、深化分工等優勢,進一步打通市場效率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場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優化升級之間的通道,努力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
要想“管得住”,就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具體地說,就是進行“放管服”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簡政放權、先照後證不是不要管理了,該管的還要管,上級部門放的權,下級要接住,不能出現真空地帶,這也是守土有責。”《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則明確提出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要求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幹預,放活微觀主體,創新和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提高政府服務效能,打造國際一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才能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