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領域顯現三個趨勢性變化
中國勞動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說,通過數字賦能使企業家和勞動者優化組合產生全要素生產力提升可謂“數起雲湧”。目前,網約勞動者主要包含快遞、外賣、滴滴出行服務、家庭服務、平台服務、出行服務、網絡直播帶貨等形式,2023年從業者統計數字為8400萬人。
楊志明表示,數字經濟不斷延伸,幾乎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數字化、智能化的影子。數字賦能、數據這個新的生產要素的嵌入,催生了人力資源領域的三個趨勢性變化:一是技術技能勞動者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中國2023年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萬人,約占30%,這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大規模、多層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將是我國經濟轉型的戰略性措施;二是技術技能勞動者從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以建築行業為例,中建集團240萬員工中有200萬屬於技能勞動者;三是一大批在網絡中生活成長起來的“網生代”快速進入到數據驅動、網絡協同、平台支撐的新業態領域。
統計顯示,從2019年到2024年5月,人社部面向全社會推出了93個新職業,其中歸屬於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占比70%。比如,人工智能訓練師替代了生產線上的枯燥勞動,新型建築業已經不再是爬高上架,快遞小哥、外賣騎手被賦予“網約配售員”的新稱謂。“這些變化讓普通從業者感受到平等和體面,是數智型勞動。”楊志明說。
相關專家表示,在數字經濟及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時代,設備更新、技術迭代、新基建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提升。以機器取代人,與人的能動性、創新性、柔性並不矛盾。人工智能帶來質變,質變則帶動“技”變,中國將進入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引領的人才時代和高技能型人才引領的技工時代。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從人口紅利向技工紅利轉變,人力資源也開始向人力資本躍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