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陳清泉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受訪者供圖) |
在香港的新啟程
為照顧年邁的父母,陳清泉後來移居香港,初到香港的陳清泉口袋裡衹有50元。
陳清泉記得,攤位上的1碗面賣1元錢,衹有盡快找到工作才能養活自己。他走親訪友、看書看報紙,瞭解香港社會需要哪方面的人,積極應征工作。最終在兩周內找到了香港電燈公司的工作,擔任研究工程師。
由於內地學歷不被港英政府認可,陳清泉到香港大學楊維新教授門下攻讀博士研究生課程,於1982年獲得香港大學頒發的哲學博士學位。之後,陳清泉在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任教。
此前,兩次中東石油危機導致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引起美國汽車行業關注。經大量學習研究,陳清泉預判出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並將研究方向聚焦於此。
1993年,陳清泉研發出先進電動汽車概念車“U2001”。“U”表示聯合,“2001”表示展望21世紀。汽車採用集成動力、高能量電池和智能化的駕駛輔助系統,百公里加速6.3秒,最高速度110公里/小時,續航里程達到180公里。
十年磨一劍,兒時“讓漂亮汽車不冒煙”的夢想實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同年,陳清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後的幾十年間,陳清泉始終深耕電動汽車研發領域,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技術和理論作出領銜支持和指導。
陳清泉表示,汽車革命要與能源革命、信息革命聯動,建立人文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融合的創新體系。不僅汽車行業要朝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方向發展,高鐵、飛機等交通運輸服務都要加入其中。
當前,陳清泉和團隊在香港正進行“材料AI機器人平台(MAIbot)”的開發,通過大語言模型等技術快速挖掘、分析材料,進行高通量(一種能夠同時處理大量實驗數據,快速篩選出最優解的方法)實驗模擬,優化試驗參數以指導後續實驗。陳清泉說,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將讓科研工作“如虎添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