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利益分歧與政策協調:G7成員國在“涉台議題”中的博弈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24-12-30 00:10:21


 
  第二,德國主張有限策應美國

  在台灣問題上,中德兩國曾出現過“蜜月期”。上世紀90年代,中國堅定支持兩德統一,施羅德等老一輩德國政治家曾對中國抱有感激之情,在對台問題上態度積極。2005年6月22日,德國前總理科爾指出,德國人,尤其是他本人,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人民始終支持德國人民實現國家統一的願望。默克爾上台初期,曾一度在涉藏和台灣問題上打破紅綫,但由於施羅德的門徒——時任外長施泰因邁爾牽制,總體上堅持對華務實合作,奉行一個中國原則。默克爾卸任後,德國國內政治局勢發生了重大改變,對台政策也出現了轉變。代表“白左”的綠黨迅速崛起,被納入聯合政府後控制了外交部,更加重視綠黨所倡導的“環保”、“民主”和“人權”等價值觀外交,并表現出明顯的“親美”傾向。⑳與美國不同,德國不希望與中國走向新冷戰,但是與美國的立場卻逐漸趨同,即不斷對華施壓,衹是不希望在軍事層面成為主要參與者,而是扮演“策應者”的角色。2023年4月,外長貝爾伯克在訪華期間明確了與馬克龍的分歧,警告中國不要軍事介入“台灣問題”,德國和G7“不會坐視”軍事升級。

  第三,意大利在美歐之間搖擺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盟無力為各國提供足够的資金支持,意大利開始積極開展對華關係,中意關係進入蓬勃發展階段。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出亞投行後,中意關係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19年,中意簽署《“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意大利成為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G7成員國。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向意大利提供了大量救援物資,進一步夯實了兩國的關係。在此期間,基於中意友好的整體基調,意大利并未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但是,在意大利的整體對外政策中,與美國的關係要優先於中國。但隨著國內外政治生態的變化,中意關係出現轉變,意大利對台政策發生根本性變化。早在競選期間,梅洛尼在接受台媒專訪時聲稱,她若能領導新政府,將推動意大利和中國台灣的關係,還表示中國台灣與意大利是“戰略夥伴”,呼籲歐盟就台海問題向中國大陸施壓。當選後,梅洛尼內閣班子吸引大量對華強硬派,并任命了具有強烈反華傾向的塔加尼擔任外交部長,塔加尼曾強烈反對“一帶一路”倡議,并多次在涉台問題上發表不當言論。

  二、政策協調:G7在涉台議題上的有限合作

  在實現“涉台議題”政策協調前,美日通過不斷強化與中國的對抗色彩,渲染“中國威脅論”,引導甚至是迫使其他成員國與其保持一致。總體來看,在起初的博弈中,美日屬於“狂熱派”,極力推動將“涉台議題”納入峰會宣言,加拿大和英國始終追隨美國,法德相對謹慎,而意大利則在美歐之間搖擺。經歷2021年的“試探可能”、2022年的“尋找契機”、2023年的“彌合分歧”和2024年的“強化共識”後,在“涉台議題”進行有限合作成為G7內部主流聲音。

  (一)2021年G7康沃爾峰會:試探合作的可能

  2021年康沃爾峰會期間,美日兩國趁機推出“涉台議題”,試探G7成員國就此合作的可能性,美國發揮了主導作用,日本則積極協助達成目標。根據白宮公布的美日雙邊會談簡報,兩國重申對台海局勢的關注。而英美也在會前的雙邊會晤中統一了立場,兩國簽署了《新大西洋憲章》,重申價值觀的共同性,強調在事關全球治理的重大事項上保持共同立場。與英國類似,加拿大遵循了一貫的外交傳統,時刻與美國保持一致。圍繞“涉台議題”,G7舉行了最高級別的閉門會談,成員國甚至進行了激烈爭論。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提出,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世界衛生大會。對此,法國和德國并不完全贊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認與中國存在分歧,但不希望G7成為“反華俱樂部”。德國總理默克爾稱,中國是一個系統性競爭對手和經濟上的競爭者,但中國也是一個合作夥伴。法德兩國認為,5月份的外長會議已經提出“支持台灣當局有意義地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衛生大會”,峰會宣言“沒有必要再提及”。意大利總理吉拉德也指出:“雖然與中國存在價值觀分歧,但是我們需要合作。”

  最終,美日的試探取得了階段性成功,在兩國的勸說下,法德兩國做出了妥協,將“涉台議題”首次列入G7峰會宣言,即“我們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總體來看,美國的目標并沒有完全實現,德國和法國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G7峰會宣言在“涉台議題”上點到為止,沒有突破一個中國原則。2021年6月13日,拜登在峰會後舉行的記者會上稱,希望公報有關中國的內容能“更強硬些”。而日本提出的“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世界衛生大會”沒有被采納,僅體現在G7外長聲明中,即“我們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論壇和世界衛生大會。國際社會應能從所有合作夥伴的經驗中受益,包括台灣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成功貢獻”。

  (二)2022年G7埃爾毛宮峰會:尋找合作的契機

  2022年G7埃爾毛宮峰會期間,美日試圖以俄烏衝突為藉口,分化法德兩國與中國的關係,力求在“涉台議題”上尋找達成有限合作的契機。作為俄烏衝突後的首場峰會,“反俄挺烏”成為會議主題。然而,在美日兩國的引導下,G7成員國認為中國沒有追隨西方制裁俄羅斯,與美西方存在重大利益分歧,擔心中國會憑藉軍事優勢單方面改變台海局勢。博弈基本延續了2021年態勢,美國和日本是“保衛台灣”的堅定支持者。2022年,雖然英國政壇更迭頻繁,但是對華強硬成為主流共識。英國希望拉攏中國反俄,主張對中俄進行區別對待,口頭強調台灣問題和俄烏衝突性質不同,實則支持台灣走向“獨立”。朔爾茨繼任後,繼續推進對華經貿合作,鑒於德企在華存在巨大經濟利益,盡可能避免挑釁中國。但是,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堅持“價值觀外交”,對華采取強硬立場,反對武力改變現狀。法國總統馬克龍、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基本延續了2021年的立場。

  總體而言,2022年G7峰會成員國立場基本不變,即“我們強調台灣海峽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然而,G7外長聲明則表明,雖然成員國內部存在分歧,但依舊可以找到諸多合作契機,例如,聲明不僅批評了中國的對台軍事演習和經濟政策,還為美西方議員非法竄訪台灣強行辯護,指責中國大陸試圖單方面改變台海局勢,即“我們致力於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台灣海峽兩岸和其他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我們關切注意到中國近期所采取和宣布的鋒芒逼人的舉措,尤其是實彈演習和經濟脅迫。這些舉措或將導致不必要的(事態)升級。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以訪問為藉口在台灣海峽開展侵略性的軍事行動。我們的議員出國訪問是完全正常、例行的行為。中國所采取的過激反應帶來了加劇緊張局勢和破壞地區穩定的風險。我們呼籲中國不要單方面以武力改變地區現狀,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海峽兩岸分歧。七國集團成員各自的‘一個中國原則’(如適用)和對台灣的基本立場并沒有改變。我們重申我們對維護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共同和堅如磐石的承諾,鼓勵各方保持冷靜,保持克制,以透明方式行動以及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以免誤解、誤讀、誤判”。

  (三)2023年G7廣島峰會:彌合合作分歧

  2023年G7廣島峰會期間,美日兩國將會議的重點聚焦在彌合合作分歧上。日本試圖利用東道國優勢強化對中國議題的關注度,以展現G7團結,而澤連斯基的出現使會議再次聚焦俄烏衝突。峰會召開前,G7成員國在“涉台問題”上表現出明顯分歧。2023年4月,馬克龍在訪華期間,表達了對台灣問題的中立立場,并呼籲歐盟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隨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立刻訪華,強調馬克龍不能代表歐盟,歐洲不會在台海問題上袖手旁觀。2023年5月18日,在會前的日美首腦會晤中,兩國領導人繼續表明解決台海問題的共同立場。英國方面,蘇納克當選後,英國對華進一步強硬化,公開表示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在美國的施壓下,對華態度更趨於意識形態化。此外,英日簽署了《廣島協議》,強化兩國的防務合作,宣布將會於2025年派伊利莎白號航母重返亞太,其本質是為“武力涉台”進行提前布局。根據日本共同社的報道,峰會期間,日本表示“不理解法國的立場,將法國視為‘G7中不堅固的一環’”。為了回調馬克龍的“中立立場”,G7外長聲明重申對台灣的政策“不變”。意大利方面,梅洛尼當選後,對華采取強硬態度,不僅與G7成員國討論了退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問題,在台灣問題上也倒向了美國。

  總之,鑒於此前展現出來的分歧,2023年廣島峰會致力於凸顯G7內部的團結,主張“不干涉”立場的馬克龍受到“孤立”,“干涉主義”原則被大多數成員國所認可。具體內容為,“我們重申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七國集團成員對台灣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包括已闡明的‘一個中國原則’。我們呼籲和平解決兩岸問題”。而外長聯合聲明則比2022年稍微緩和,即“我們重申台灣海峽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并呼籲和平解決海峽兩岸問題。七國集團成員關於台灣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包括所申明的‘一個中國原則’。我們支持台灣在不需以國家為前提條件的情況下作為成員、在需以國家為前提條件的情況下作為觀察員或嘉賓對國際組織進行有意義的參與,包括世界衛生大會和世衛組織的技術性會議”。

  (四)2024年G7卡普里島峰會:強化合作共識

  2024年G7卡普里島峰會在“涉台議題”上出現了重大轉折,受成員國國內外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強化合作已經成為共識。峰會召開前夕,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并對美歐對華關係產生了影響。在俄烏戰場上,自去年秋季大反攻失敗後,烏軍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有生力量,北約面臨巨大壓力。然而,美歐卻將矛頭指向中國,污衊中國為俄羅斯提供軍事支持。在台海局勢上,賴清德的“台獨”發言挑戰了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大陸被迫做出相應反應,卻被美歐過分曲解為“武力脅迫”,G7成員國進一步強化了對華強硬立場。與此同時,對華強硬派把控了大部分G7成員國內閣,繼續在台灣問題上對華施壓,已經在G7內部形成共識。

  總之,回顧以往三次峰會,成員國在“涉台議題”上存在差異立場,為了尊重成員國的不同態度,峰會宣言往往會選取外長聲明的部分表述。但是,此次峰會宣言與外長聲明保持一致,表明G7在“涉台議題”上的整體轉變,成員國就對華強硬達成了一致共識,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具體內容為:“我們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對國際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我們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大會和世衛組織技術會議,在非國家前提下以成員國身份參與,在國家前提下以觀察員或嘉賓身份參與。七國集團成員國對台灣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包括已宣布的‘一個中國原則’。我們呼籲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