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方的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夥伴網絡
面對可能加劇的經濟脫鈎與制裁壓力,中國需采取以下應對措施:第一,加強區域一體化,在亞洲地區發揮經濟支柱作用,涵蓋貿易、基礎設施、能源共享及技術交流等領域,為區域內國家提供穩定的經濟支撑。第二,強化RCEP框架,深化與東盟等國的經濟聯繫,構建獨立於美國的區域經濟體系,削弱美國在亞太的經濟影響力。第三,構建全球夥伴網絡,深化與南南合作夥伴及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在非洲、拉美和中東,這將有助於獲取資源和市場,同時增強國際支持,緩解美方的施壓。第四,氣候政策合作,與歐洲在綠色技術和氣候治理上加強合作,推動建立公平的多邊氣候治理體系,提升在氣候議題上的話語權,削弱美國主導地位。
美國視技術為國際競爭的新高地,強調其需置於嚴密的保護網下,并與國家戰略無縫對接。特朗普率先邁出了與中國科技領域解耦的步伐,不僅動用了現行法律體系且不斷推行新立法,還充分利用總統行政權,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諸如出口管制、投資約束等“限制性”解耦行動,目的是培育本土科技實力,聯合盟友及夥伴共同構建對中國的科技圍堵,穩固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導權。〔12〕對此,中國可加速高新技術與創新領域的多邊合作,深化與俄羅斯、中東、歐盟等國家的科技合作,推動科技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美國科技的依賴。特別是在新能源和碳中和領域,加強與俄羅斯及歐盟的標準制定和技術合作,構建自主的技術支持體系,形成與美式標準抗衡的國際技術規範,培育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替代性科技生態系統,保障技術供應鏈安全,掌握國際技術競爭主動權,為未來全球科技秩序的構建奠定基礎。
(二)俄朝的角色:對美國戰略擠壓的應對與合作潛力
由於特朗普對中俄朝的態度更加強硬,俄朝兩國的戰略選擇將極大影響全球多極化格局。俄羅斯憑藉能源、軍事和技術能力抗衡美國,通過與中國深化合作分散經濟壓力,增強其在美俄對抗中的話語權。〔13〕朝鮮因其地緣政治地位和核能力在東亞安全中占據重要位置,擁核與其政權存續高度相關〔14〕,中方可通過經濟援助和戰略協作穩固朝鮮政權,增強與朝鮮的合作。軍事方面,俄朝可能繼續強化防禦態勢,推動聯合軍事演習,以應對美在亞太擴軍,展示區域安全掌控力。俄朝的軍事協作或演化為實質性戰略聯盟,且在情報共享、防空系統部署等領域合作深化。科技與網絡安全方面,中俄朝合作可有效緩解特朗普對中國高科技封鎖的不利影響,通過聯合研發與技術共享,彌補技術短板。中俄在軍事技術與信息安全上互有優勢,將助力提升共同網絡防禦能力,而中國在5G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成就也將助力俄朝科技進步,共同捍衛信息主權。中國與俄羅斯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成為踐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原則的新型國際關係之典範,兩國在全球衆多重大議題上保持高度一致,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對維護全球和平與穩定的宏觀格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5〕此外,中國與朝鮮更是友好鄰國,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傳統友誼深厚。因此,若特朗普二次執政的政策更強硬,中俄朝合作將更深入,且涵蓋能源、軍事、技術、外交政策協調和網絡安全等領域,構建針對美國的多維度制衡體系,推動亞太地區“去美國化”趨勢,形成戰略自主的區域體系。
四、意識形態博弈下的特朗普與全球話語建構
在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對抗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維度。特朗普歷來有鮮明意識形態輸出傾向,以自由主義和民主價值觀包裝,在全球範圍內塑造對美國體制的向往,削弱中俄等國的意識形態影響力。其策略不僅涉及傳統外交渠道的價值觀輸出,還將通過教育、文化、傳媒等多領域的“去全球化”操作,構建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文化傳播網絡。〔16〕與以往相比,此輪軟實力布局會更加獨特。
(一)全球意識形態對抗的深化
特朗普大概率會繼續通過“美式民主自由”對抗其他大國的影響,不僅試圖鞏固美國國內的意識形態認同,更積極在全球範圍內輸出價值觀,主要策略包括資助媒體、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和提供話語支持等,構建覆蓋拉美、東歐和東南亞等地區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17〕拉美因與美國的歷史聯繫及保守派對美式民主的認同,為特朗普提供了傳播優勢;〔18〕東歐因對俄羅斯的警惕成為其倡導反俄理念的重要戰場,經濟和軍事援助進一步鞏固了美式價值觀的影響;〔19〕東南亞則被視為扭轉親華傾向的關鍵,通過民主援助、媒體合作等強化親美勢力,構建以美國為中心的影響網絡,遏制中國的區域擴展。〔20〕特朗普可能利用掌控國際媒體和推廣親美社交平台,強化美式民主與自由市場理念的全球宣傳,藉助媒體影響認知,跨越文化差異尋求共識,隱蔽地加深美國意識形態滲透。在中國和俄羅斯倡導“全球南方”理念背景下,這一策略被視為話語層面的“柔性較量”,旨在潛移默化改變目標地區的價值觀,削弱其意識形態影響力。
(二)教育與文化的“壓理抬文”策略
特朗普或將通過教育和文化的雙重“去全球化”操作,構建一個排他性的美式價值觀體系,從而導致未來全球範圍內的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加速對立,加劇國際秩序的不確定性,文化衝突與合作的局面更加複雜多變。在教育領域,特朗普的重點很可能在於通過繼續限制高技術、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教育交流,防範潛在競爭對手獲取美國的核心技術資源,但又繼續通過文學、文化等文科領域輸出美式價值觀,維持其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21〕特朗普或通過減少技術類留學生簽證支持、強化出口管制等措施,阻止對手國家獲取敏感知識資源。與此相對,文科教育則成為美意識形態擴散和鞏固西方中心論的重要工具。對此,中國必須做好研判,全盤考量現有的留學政策,堅持以雙向流動為特徵的留學新模式,撼動美國教育的世界性主導機會。
同時,特朗普的文化政策可能采取更具排他性的策略,通過審查內容和資金限制減少與多元價值觀相悖的文化輸出,塑造單一美式形象,固持西方文明優越論和文明衝突論思維。〔22〕這或導致美式文化適應性下降,并促使新興市場國家轉向中國、俄羅斯等替代性文化資源。中國可通過“文化走出去”戰略,利用各類形式的文化產品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強化在全球文化競爭中的地位。美國的高壁壘文化圈雖然鞏固了美式文化的影響力,但也可能刺激非西方國家加強文化自覺和本土化策略,甚至形成對抗性文化網絡,加劇全球文化格局的分裂。
五、特朗普式脫鈎的雙面效應與中美經濟制衡
特朗普再度當選給中美關係帶來新挑戰,但基於全球經濟和安全治理的相互依存與彼此需要,中美關係仍將“鬥而不破”,但會進入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新階段。在軍事領域的對抗中,危機管理機制有助於避免衝突升級。在全球治理中,儘管分歧很大,但中美在氣候、疫情防控和糧食安全上仍存在合作空間。通過在特定領域的合作,中美有望在競爭與合作中尋求平衡,在全球治理展現出積極的一面。
(一)中美經濟“鬥而不破”的新格局
特朗普的新一輪保護主義可能導致中美競爭加劇,但因貿易、技術和供應鏈的深度依存,中美徹底脫鈎難以實現。特朗普剛勝選不久,墨西哥總統辛鮑姆就在記者會上表示計劃移除中國產零部件,轉向本土或北美製造。〔23〕特朗普可能會通過加徵關稅和技術封鎖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但中美經濟的互補性——比如美國農業依賴中國市場,而中國的稀土對美國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決定了對抗的邊界,避免由於過度衝突引發全球經濟震蕩。此外,蘋果、特斯拉等美國科技企業出於在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業利益,可能游說政府爭取政策豁免,阻擋技術全面脫鈎。在供應鏈領域,特朗普推崇“本土化”生產以重振製造業,尤其在高科技產品和醫療物資領域,但全球化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使其難以如願。〔24〕跨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的生產和研發中心,不僅涉及其核心利益,也關乎全球產業鏈的穩定性。推動“製造業回流”將面臨企業界強烈反對,高成本和效率下降可能削弱美國的競爭力。因此,中美經濟關係雖因“美國優先”政策而加劇脫鈎趨勢,但技術和成本又會迫使美國在關鍵領域保持靈活態度,從而呈現“鬥而不破”的新格局,既制約了雙方對抗的強度,又為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緩衝空間。
(二)新型軍事競爭中的風險管控
面對特朗普可能加強的“印太戰略”,中國應利用東盟框架,開展定期對話,避免誤判且控制潛在危機。儘管特朗普推動的“準同盟化”可能引發不可控的區域衝突,但全球安全治理仍留有多邊合作空間。以朝鮮核問題為例,中美在半島無核化目標上立場一致,但具體路徑分歧仍存。未來,六方會談等多邊機制可成為協調各方利益的重要平台,複雜的半島局勢使得朝鮮既是被施壓目標,卻也可能成為調整區域博弈格局的杠杆。中國可通過加強對朝鮮經濟與外交支持,彰顯在半島事務中的協調與建設性作用,同時平衡域外勢力的介入壓力,推動區域安全穩定。
(三)全球治理與多邊合作的可能性
在全球治理中,中美關係複雜,既有戰略競爭,也包含合作需求。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超越單一國家能力,需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儘管特朗普傾向保護主義,但作為主要碳排放國,美國的氣候政策對全球治理至關重要。中美在在碳減排和綠色技術合作上責任重大,通過技術交流和聯合科研,可提升中國在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疫情防控凸顯公共衛生問題的跨國特性,中美作為醫藥技術和資源主要供應國,可在疫苗研發、醫藥供應鏈和公共衛生政策方面加強合作,特別是在世衛組織框架下形成共識。這不僅對全球疫情防控意義重大,也為雙方提供超越政治衝突的合作平台,增進互信。在糧食安全領域,氣候變化與供應鏈不穩定加劇農業資源短缺風險,中美作為主要農業經濟體,通過技術共享和創新可穩定全球糧食供應,減少饑荒風險,并在農業科技與儲備體系建設上開展合作,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