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美供應鏈脫鈎的數學建模與理論分析
特朗普的“去中國化”政策不僅是經濟競爭,還深度干預全球供應鏈。為評估其對中美關係及全球經濟的影響,本文提出用供應鏈網絡的數學分析框架量化脫鈎風險,并通過DCC-GARCH模型研究兩國經濟關聯性,從實體和虛擬經濟兩個維度揭示政策影響。DCC-GARCH模型由Engle和Sheppard於2001年提出〔25〕,利用動態條件協方差矩陣捕捉時間變化的相關性,具備高效建模能力和廣泛適用性。與傳統多變量模型相比,DCC-GARCH大幅降低參數估計複雜性,同時保持模型的解釋力與正定性。其在分析政策衝擊下的動態相關性和非綫性影響方面表現突出,為供應鏈脫鈎風險和政策系統性影響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DCC-GARCH 模型的特點是同時對Dt和Rt進行時間動態建模,用於捕捉金融時間序列中的相關性變化規律。假設我們有n個資產的收益at,其期望值為0,協方差矩陣為Ht,則動態條件相關(DCC-GARCH)模型定義為:
[圖1]
[圖2]
[圖3]
[圖4]
本文從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個維度構建了數學分析框架,以評估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對中美關係及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并為後續研究提供系統的分析工具。該框架在評估供應鏈網絡穩定性和模擬脫鈎風險溢出效應方面具有理論價值,同時為基於實證數據的研究奠定基礎。在實體經濟層面,全球供應鏈被建模為多節點複雜網絡,每個節點代表經濟體、產業或企業,其影響力通過連接度、依賴度和交易權重量化。本文提出網絡穩定性矩陣方法,衡量“去中國化”政策對供應鏈的斷裂風險和韌性,為政策制定者判斷“高影響力節點”的脫鈎風險提供依據。在虛擬經濟層面,特朗普政策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更加敏感,金融波動性通過股票指數和債市收益率反映供應鏈中斷的外溢效應。本文采用風險溢出效應模型,分析供應鏈斷裂如何通過資本流動、市場信心等渠道影響中美經濟及其全球關聯方,揭示政策在虛擬經濟上的溢出路徑,為評估全球經濟韌性提供支持。儘管未進行實證分析,本文的數學框架通過量化供應鏈網絡穩定性和虛擬經濟波動性,為理解特朗普政策的複雜經濟影響提供了理論工具,并為政策討論和未來數據研究奠定基礎。
七、結論:從“例外狀態”到全球秩序——特朗普政策的邏輯與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
特朗普再次當選在全球政壇掀起軒然大波。卡爾·施米特提出,主權的核心在於決定例外狀態的能力。〔26〕例外狀態是危機管理工具,更是主權合法性的重要來源。特朗普的執政是例外狀態在現代治理中的奇特運用。他通過“美國優先”政策將緊急狀態轉化為一種常態化的治理工具,以強化行政權力和政治合法性。在特朗普政府的“去中國化”政策中,例外狀態的邏輯得到充分體現。他以關稅、技術封鎖和供應鏈重構為核心策略,製造緊急狀態叙事,操控公衆輿論,任意解讀關鍵法律條文,輕視私法權威,將複雜的國際議題簡化為危機叙事,不僅旨在削弱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更重塑了美國國內對經濟主權的認知。法律被特朗普有選擇性地強化或削弱,服務於他為政策披上合法外衣時的需求。特朗普以危機為藉口,重新定義了法律與權力的關係,將其從限制性框架轉化為權力擴張工具。特朗普政府并非完全擺脫法治,而是通過選擇性適用法律來構建新的合法性框架。特朗普將“主權者能藉由界定例外狀態來超脫法律束縛”的邏輯推演至美式民主的核心地帶。
然而,全球供應鏈高效運轉依賴各國間緊密協作,中美之間更是深度交織。特朗普濫用“例外狀態”邏輯,試圖削弱對華經濟依賴,以單邊主義策略重塑全球合作範式,這種做法不僅凸顯經濟民族主義的特徵,也旨在進一步鞏固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主權者在危機關頭雖擁有規則制定權,但其行使必然受到現實操作中諸多制約。特朗普通過“例外狀態”強化自身經濟霸權,通過斷裂來重組權力,法律與權力的界限變得愈發模糊,傳統的多邊合作機制面臨嚴峻考驗,美式民主制度的脆弱暴露無遺。從施米特到阿甘本的理論來看,例外狀態不僅是權力工具,更是政治範式。相比之下,中國則通過合作來重塑規則。特朗普再度執政期,中美兩國如何協調競爭與合作,將決定全球秩序未來走向。中國需要警惕“例外狀態”的擴散,通過推動多邊合作、強化區域一體化來應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同時,技術發展與規則創新也為中國在新秩序中發揮更大影響力提供了新的戰略選擇。
特朗普的再度當選必將深刻影響中美關係及全球格局。通過“去中國化”、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盟友的施壓,特朗普將既試圖維持全球霸權,又迎合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在經濟層面表現為關稅壁壘、技術封鎖等手段的強化,重新定義國家利益;在外交上則削弱多邊合作,推行單邊主義,用雙邊談判取代國際協作體系,加劇了全球治理的“合作真空”,使國際秩序愈發複雜且難以預測。特朗普政策的要義在於用經濟脅迫和技術封鎖削弱新興國家的發展潛力,同時在印太地區加強軍事存在,遏制中國崛起,從而削減全球多邊合作基礎,推動經濟與技術的脫鈎,最終謀求永固美國的單邊優勢和霸權利益。美國國內的保守派助推了特朗普政策的實施,但全球化的長期趨勢和跨國企業的利益博弈將對這些政策形成制約。據本文供應鏈網絡模型分析顯示,特朗普政策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區域性和行業性震蕩,為國際秩序的穩定提出新難題。未來研究需結合實際經濟數據,評估政策的區域影響和連鎖效應,為制定前瞻性應對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總體而言,特朗普極可能將持續利用單邊主義維護美國霸權地位,這對全球多邊合作和國際秩序的長遠影響不可忽視。中國需要在多極化的全球治理框架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國際社會的公平與可持續發展。中美關係將在競爭與合作的張力中保持動態平衡,而全球治理的未來將取決於各國在開放與協作中的共同努力。這不僅是對特朗普再度執政影響的回應,也是全球秩序穩定和發展的必然取捨。
註釋:
〔1〕章永樂.“帝國式主權”降臨了嗎?——特朗普主義的挑戰與主權理論的未來[J].開放時代,2022,(02):50-69+6.
〔2〕劉曉偉,劉飛濤.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長期化趨勢及其內在邏輯[J].國際論壇,2024,26(04):123-136+159-160.
〔3〕孔繁穎.拜登政府為何堅持對華實施貿易戰[J].當代美國評論,2023,7(01):105-125+130.
〔4〕余振,王淨宇.美國對華經貿的“脫鈎”與“再掛鈎”:思想淵源與現實邏輯[J].國際展望,2022,14(03):97-114+160-161.
〔5〕刁大明,王麗.中美關係中的“脫鈎”:概念、影響與前景[J].太平洋學報,2020,28(07):12-27.
〔6〕朱鋒.貿易戰、科技戰與中美關係的“範式變化”[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9,(04):1-14+133.
〔7〕趙菩,李巍.霸權護持:美國“印太”戰略的升級[J].東北亞論壇,2022,31(04):24-46+127.
〔8〕侯勝.後特朗普時期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內在嬗變機理及對地區安全影響[J].雲南社會科學,2021,(04):72-77.
〔9〕田野,楊沛鑫.東盟國家自主性與戰後東南亞區域秩序的生成:來自禮治視角的解釋[J].當代亞太,2024,(01):4-27+161
〔10〕周建仁.同盟理論與美國“重返亞太”同盟戰略應對[J].當代亞太,2015,(04):26-54+157-158.
〔11〕王梓元,匡澤瑋.大國競爭、昂貴信號與小國對外政策選擇——以中美競爭中的菲律賓、新加坡為例[J].東北亞論壇,2024,33(01):18-33+127
〔12〕周琪.美國對中國科技“脫鈎”的戰略動機及政策措施[J].太平洋學報,2022,30(08):1-25.
〔13〕陳漢雪,張其仔.極限制裁下俄羅斯產業鏈斷裂風險、應對舉措及對中國的啓示[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4,(05):44-67+162-163.
〔14〕楊文靜.朝核變局中的美國因素[J].現代國際關係,2018,(05):16-23+68-69.
〔15〕歐陽向英.非聯盟國家深度合作可行性探究——兼議“十四五”規劃與中俄戰略合作前景[J].國際經濟評論,2021,(04):160-176+8.
〔16〕劉建華.當前美國對華意識形態滲透的新手段及其應對[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18-28.
〔17〕金英君.美國“民主制度輸出”戰略解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04):139-148.
〔18〕魏紅霞.美國在拉美軟實力的構建及其對中國的啓示[J].拉丁美洲研究,2009,31(S2):67-75+80.
〔19〕白建才.美國隱蔽宣傳行動與蘇東劇變[J].國際政治研究,2021,42(01):28-42+5-6.
〔20〕閆坤.美國在東南亞推廣“普世價值”的成效評估及前景[J].太平洋學報,2013,21(10):47-59.
〔21〕姬芳芳,吳堅,馬早明.反全球化背景下美國留學生教育政策的新變化[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05):35-43.
〔22〕張小平.當代文化帝國主義的新特徵及批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09):123-132+160.
〔23〕“美加施壓下,墨西哥要替代中國零部件?專家:美方做法威脅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環球時報,2024年11月25日,http://news.china.com.cn/2024-11/25/content_117567357.shtml
〔24〕劉曉偉,劉飛濤.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長期化趨勢及其內在邏輯[J].國際論壇,2024,26(04):123-136+159-160.
〔25〕Engle, Robert F., and Kevin Sheppar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Multivariate GARCH. NBER Working Paper No. 855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Oct. 2001, pp. 1–36, www.nber.org/papers/w8554.
〔26〕[德]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劉宗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2月號,總第324期,P1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