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何志毅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發表專文《全球格局下的中國產業研究——基於世界產業領軍企業的數據分析》,作者認為:傳統產業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傳統經濟學研究開始關注產業內部的結構、行為和績效(SCP範式)等問題,為產業經濟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是,今天世界各國的產業競爭,已經超越了產業經濟學的範疇,擴大到產業政治、產業科技、產業工程、產業鏈、產業生態、產業資源、產業教育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用有效的數據和方法對一國的產業實力進行正確的評估,要對產業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研究,要有更加豐富的評測和指標體系。各種數據表明,以中國的世界產業十強企業代表的中國產業實力穩居全球第二,但是與第一名美國的差距比兩國間GDP的差距大。中國需要在諸多重要產業和先進產業中湧現更多的產業領先、產業領軍和產業冠軍企業。文章內容如下:
對於全球產業格局的研究,起源於兩個思考。一是源於“世界500強”中國企業的數量超過了美國,二是傳統的產業經濟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對全球產業競爭的分析。
首先,把美國《財富》雜誌用企業銷售收入排名的“世界500大”企業翻譯為“世界500強”是個誤區,表達的是“大即是強”的理念,長期誤導了中國社會、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導致了企業追求拼凑銷售收入,大而不強,中國“500強”企業數量的確年年增加,至2019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按照常識判斷,中國的GDP總量達到美國的60-70%區間時,中國的企業將強於美國,然而這個判斷是不符合事實的。2023年,在不包含港資、台資企業的125家中國內地企業中,有6家為虧損企業,40家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僅為千分之幾,可稱之為無利企業,28家企業的銷售利潤率為百分之一點幾,可稱之為微利企業。以上三類企業共計74家,佔中國“世界500強”數量的59%,占全球數量的15%。而且,中國內地125家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為4.7%,低於中國在全球各地683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潤率6.5%,說明了這個群體“大而不夠強”。因此,研究中國的產業和頭部企業,要有更加合理的評價標準,發現新的頭部企業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