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本主義心理學基本理念與兩岸命運共同體
早在三國時期,已有兩岸交流的史料記載,此後大陸向台移民從未間斷,僅上世紀40年代就高達140萬。伴隨兩岸的經貿、文化及技術交流,穩定的地域性文化符號,同質化的思維模式、風俗習慣、飲食習慣、行為習慣、語言體系、宗教信仰等也逐漸形成。這些有深刻歷史淵源的關聯性和依存性,使得兩岸關係成為實體意義上的共同體。
若將兩岸視作一個有生命力和發展潛能的有機體,那麼關注個體成長和價值實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觀點和基本理念,可以對兩岸關係提供重要啟發,具體分析如下:
(一)整體系統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傳統心理學中的還原分析方法論,反對“不見森林,衹見樹木,甚至衹見枝葉根莖”,主張整體現象學觀點,提升個體的存在感與意義感,探索個體價值實現和潛能發揮的途徑。結合兩岸互動現狀,本研究應用該理念探索實踐策略,進一步發展鞏固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念,致力提升兩岸同胞歸屬認同感,拓展集體潛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聚攏人心,形成自覺約束力,發揮兩岸融合示範區的發展潛能。建構整體系統觀,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有利於對抗分裂意識,形成主動的戰略定力,不執著於戰術上的城池之爭,聚攏人力物力,謀求兩岸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二)存在焦慮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重視個體的存在焦慮,認為存在焦慮是個體存在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發展中經歷挑戰的表現,很多個體疲於對抗焦慮而喪失發展機會,墜入更強的焦慮中,倡導“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解決發展性問題是實現自由和本真生活的根本。兩岸關係中的矛盾和紛爭,從統一有機體分析,是其存在焦慮的外化表現,需開放包容,致力謀求發展;若沒有鞏固起有機整體或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這些紛爭會強化競爭優勢心理,為分裂思想助力,喪失合作發展機遇。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構念,把握主要矛盾,困境中謀求發展,壓縮“台獨”勢力的活動空間,增強其存在焦慮,是統一大業的必然要求。
(三)積極關注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健康成長,需要為其塑造相對安全的環境,鼓勵其勇敢探索發展,並滿足其積極關注與被愛的需求。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的實施與我國日益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法理和物質層面建構起條件化的安全環境,使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與健康成長成為可能。在實踐中,需不斷深化相關法規制度建設,為兩岸融合示範區建設提供保障和平台,促進文化、教育、經貿等互動交流,提升互助關愛意識與心靈契合,推進兩岸關係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