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兩岸民眾歸屬感與民族自豪感
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一脈相承,構成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靈魂與自我。自我需要整合過去、現在與未來,形成身份同一性,才能更好激發個體發展潛能。實踐中用歷史發展的整體觀,發掘兩岸發展史料,喚醒文化背後的“集體潛意識”,拓展共同體記憶,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紐帶。鼓勵學界探索兩岸各種無法割捨的關聯,人物和事件的歷史痕跡與交互脈絡,發掘律法、信仰,風俗習慣等蘊含的閩南特色及中華文化基因,強化閩南文化符號系統。鼓勵非政府組織的尋根、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的交流互動,如利用文廟、媽祖廟、保生大帝廟、關帝廟等組織豐富的民間信眾活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是需要講述的,心理治療上強調同樣的故事從積極的方向不斷講述,會塑造出積極的性格。推動各種形式的閩台家庭、家族口述史研究,講好家庭家族奮鬥史、遷徙史,給後輩以精神啟迪,提升兩岸命運共同體精神凝聚力;創新中華文化的傳播模式,提升其在當代社會特別是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如風靡網絡的《黑神話:悟空》就是成功的案例,未來要開發更多融合中華文化基因的作品,把年輕人的民族意識與自豪感調動起來。該策略主要滿足共同體歸屬與愛的需要,該需要在適當的物質和安全保障下是共同體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四)搭建互動平台,鼓勵台胞為兩岸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重視台胞的建議和需求,搭建互動平台,廣開建言通道,滿足共同體的尊重需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筆者通過訪談發現,目前在大陸工作的台胞,經常擔憂未來養老問題,又如購買不動產貸款、生育、教育等政策,也讓他們感到困惑。要搭建互動平台,讓台灣同胞有“求”即可“訴”,有“訴”即可“回”,切實保障台灣同胞被公平公正地對待。各地根據實際,設立台胞服務站,網絡、現場互動結合,如在市政服務中心建立專門工作站,提供信息咨詢、意見收集及糾紛協調等服務,可參考或納入12345政務服務平台系統。不斷創新工作模式,提升實效,定期發放方便台胞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指南等,做好宣傳告知工作。鼓勵台胞為大陸的經濟發展、教育文化、祖國統一等進言獻策,激發互助關愛意識,為示範區建設創設良性生態環境,激發兩岸命運共同體發展潛能,提升彼此的信賴感與心靈契合,增強兩岸一家親意識。
(五)改善兩岸民生,為兩岸民眾謀福祉
改善民生、為民眾謀福祉,是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任務,是作為有機體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價值追求,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屬於自我實現需要階段,該需要的滿足伴隨了充實、有價值和幸福的體驗,對祖國統一大業有很大的感召力。實踐中需關注兩岸民生,加強監督,如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台當局不顧民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堅持將抗疫政治化;近年民進黨當局不斷將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扣上政治帽子,阻撓民眾信仰自由,惡意阻撓台立法機構對監督制衡台當局相關法案的正常表決工作,損害島內民眾的政治訴求等⑫,對於台當局罔顧台灣民生的做法,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提出抗議和批評,積極採取措施,保障台胞要和平、要交流、要合作、要發展、要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要不斷提高兩岸民眾的工作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價值感,激發起內生發展的精神內核,從而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耐挫力和心理彈性,自覺抵制內外干擾,消除“日本殖民情結”對台灣社會的不良影響。
綜上分析,上述五方面策略基於五層次需要的滿足提出,從發生發展角度看,是依次遞進的關係。首先建設起一定的人、財、物基礎後,催發共同體產生對穩定安全的需要,進而追求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發展起親近相愛的願望,在親近相愛過程中,相互尊重、積極互動,不斷實現心靈契合,自覺投入到求發展、謀福祉的價值實現之路上來。上述五層次需要彼此依賴、不可或缺,因此追求各層次需要的整體系統滿足是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係閩南師範大學台灣現實社會與政治研究專項“人本主義心理學視閾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策略初探”(MSTW2024009)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