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經濟”欄目刊發了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何志毅的《全球格局下的中國產業研究——基於世界產業領軍企業的數據分析》一文。該文指出,傳統經濟學研究關注產業內部的結構、行為和績效(SCP範式)等問題,為產業經濟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是,今天世界各國的產業競爭,已經超越了產業經濟學的範疇,擴大到產業政治、產業科技、產業工程、產業鏈、產業生態、產業資源、產業教育等多方面。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用有效的數據和方法對一國的產業實力進行正確的評估,要對產業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研究,要有更加豐富的評測和指標體系。各種數據表明,以中國的世界產業十強企業代表的中國產業實力穩居全球第二,但是與第一名美國的差距比兩國間GDP的差距大。中國需要在諸多重要產業和先進產業中湧現更多的產業領先、產業領軍和產業冠軍企業。
本期“文化”欄目刊發了《台灣華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新動向及其關注點》《人本主義心理學視域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策略初探》和《以河洛文化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三重維度》三篇文章。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語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吳曉芳教授,和該校閩南文化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麥曉婷在聯合發表的《台灣華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新動向及其關注點》一文中指出,由於兩岸長期分治,台灣華語文教育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目標與辦學特點。近十年來,台當局視華語文教育為“台獨”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華語文教育的總體設計:在戰略布局上,因應兩岸關係和國際形勢變化,向東南亞、印度、美國傾斜;在教育教學內容上,刻意凸顯台灣的“本土語言文化”特色和“自由民主的台灣價值”以區隔國際中文教育。本文主要分析台灣華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最新動向及其實踐經驗,以期為國際中文教育建設提供參考。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視域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策略初探》一文中,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福建省心理學會副秘書長辛增友,和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講師陳安梅指出,因人口遷徙而逐漸形成穩固的血脈紐帶、共同的兩岸民間文化及語言體系,使得海峽兩岸發展成為一個實際的區域性經貿文化綜合實體。為進一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念。本研究嘗試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視域,探索共同體構念的心理學意義與戰略舉措,並從實體成長發展角度,嘗試從創設物質基礎、塑造安全發展環境、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兩岸互動平台和改善民生五方面,整合提出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實踐策略與路徑建議,期望激發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內生發展潛能,自覺抵制內外干擾,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