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網評:讓科技成果不再“沉睡”該如何發力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產健、張麗
2024年是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十周年。2023年上海基礎研究投入增長至2013年的三倍以上;科創板首發募資額和總市值位居全國首位;科技創新助力上海經濟體量突破4萬億元大關……闖在基礎研究“無人區”,創在體制機制改革生態田,育在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上海加快從“建框架”向“強功能”推進,邁向科技強國建設的下一個十年。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高效、順暢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才能讓知識資本真正成為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全國來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有許多優質成果因“機制不暢、政策不細、資金短缺”停留在實驗室層面,成為“沉睡”的科技成果。如何在新時代拓寬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讓這些寶貴成果產生更大價值,已成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命題。
提升供給質量,讓原創成果更易“破繭成蝶”。成果轉化能否落到實處,取決於“源頭”能否持續輸出高質量成果。結合產業痛點與科技前沿,探索“需求導向+潛力前瞻”雙驅動模式。在科研立項時,產業與科研機構應建立定期對接機制,共享產業需求與技術發展的相關信息,對未來新興領域預留一定資源。建立“迭代式”成果評價與孵化機制,引入動態評估,重視成果的早期市場驗證與商用潛力,通過分層孵化為早期技術提供支持。此外,還應推動“企業前移+科研後移”耦合機制,讓高校與企業在早期研發中同頻互動,為技術方案設置“導向牌”和“紅燈區”,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完善政策體系,搭建從“紙面”到“落地”的銜接橋梁。科技成果轉化涉及科研立項、經費管理、設備採購、成果評估、確權、收益分配等多個環節,衹有環環相扣、扎實推進方能將紙面成果“落地生金”。當前,我國雖已出台多項促進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文件,並在部分地區探索專門條例,但實踐中,一些科研人員仍因缺乏明確操作指引,對政策執行的效果與可預見性心存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