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居台灣後,全家人仍保持著在大陸過年的習俗,寫春聯、拜大年、包餃子、熏臘肉、喝白酒、“擲狀元”、推牌九,對祖先牌位上一柱清香。後來,陳夏生為莊家的春節又添了招福納瑞的中國結。
陳夏生迷上傳統結藝,莊靈非常支持。早年間,陳夏生時刻思索怎樣編出好作品,甚至半夜有了思路,就立即從床上躍起去編結。1996年,她將結藝與漆藝結合,把棉線的結子變成光潔硬挺的漆結,接觸生漆曾使她全身過敏……對於妻子的執著,莊靈深為理解。
他說,有些傳統藝術講究不傳外人,但陳夏生要把自己研究的所有內容都寫在書裡了,生怕別人學不會,“這是她為傳承傳統文化做出的很大貢獻。”
陳夏生著作中絕大多數照片都是莊靈拍攝的。白墻為襯,彩結是景,優美的結藝形制、雅致的編織細節浸沒在光影中,定格成數以千百計的珍貴照片。在制結、攝結的漫長歲月,兩人攜手為伴,使一枚枚中國結得以圓滿。
100年,兩岸緣
20世紀80年代,陳夏生進入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站在“故宮”的肩膀上,她望見了隱沒於歷史的結藝。
“從漢代出土的畫像磚及畫像石上,可以看見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以蛇尾綰成同心結;在帝王帝後禦用的龍頭把椅上,宋人垂掛由單結連接成串的裝飾結;清代荷包、香包、如意等文物上,幾乎件件都裝飾彩結。”陳夏生說。
她鍥而不舍地觀察、搜集、整理、研究,探索出繩結的源流。創新結藝想不到創意時,就去文物中找答案。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了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