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據人民網報導,李樹濤,1972年生,遼寧淩海人。湖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機器人學院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長期從事智能融合感知領域的研究工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太空中一顆顆人造衛星包圍著地球,織成了一張覆蓋全球的“天網”,大到山丘、河流,小到村居、街道,都可以清晰觀測。在過去,受制於單位時間內空間與光譜信息的采樣極限,遙感成像一直難以獲取高空間分辨率的高光譜圖像。
湖南大學教授李樹濤(見圖右四,蔣乾坤攝)帶領團隊攻克多模圖像融合與高分辨率高光譜成像等關鍵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遙感成像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強化技術攻關,獲取物質精細光譜
“高分辨率高光譜成像與識別,就像煉就‘火眼金睛’一般,能夠獲取物質的精細光譜‘指紋’,進而精準識別物體材質與成分。”李樹濤說。1998年,我國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研究還沒有起步,當時在湖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李樹濤,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
在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李樹濤敏銳地意識到,多源圖像融合理論方法在遙感對地觀測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能有效滿足國防安全、環境監測、農業管理等領域的需求。
方向雖然明確,但突破之路卻很艱難。受制於單位時間內空間與光譜信息的采樣極限,過去的遙感成像手段難以獲取高空間分辨率的高光譜圖像。通俗來說,想看清物體的空間大小和形狀,就難以看清物體具體的材質;想看清材質,就會犧牲空間大小和形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