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晌午,剛吃罷飯,11歲的楊延武抹了一把嘴,就迫不及待披上“鎧甲”,戴上“頭盔”,在腰間插上一對鼓槌,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村晚”排練。
在黃河之濱的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黃河戰鼓十分有名。楊延武的家鄉位於四龍鎮雙合村,東接剪金山,南靠黃河岸。據當地一些人家的族譜記載,這裡依山傍水,地形險要,是古代屯軍戍守之地。相傳黃河戰鼓起自明代,由駐守黃河邊塞的軍戶帶到當地,是軍隊與敵交戰時指揮進退、揚威助陣的工具。
74歲的劉念祖是甘肅省省級非遺文化項目黃河戰鼓傳承人。他說,黃河戰鼓一直傳承著老輩人口口相傳的擊打套路,鼓點節奏感強烈,鼓聲高亢且富於技巧變化。
在雙合村,許多小孩子在大人排練間隙拿起鼓槌,都能有節奏地擊打起來。
“和我們老人一樣,村裡的娃娃能打鼓都是耳音‘灌’出來的,大家從小就是聽著鼓點長大的。”劉念祖說,這幾年在白銀區,多所學校都開設有黃河戰鼓、剪紙等項目的非遺社團,他也是課外輔導員之一。
楊延武是白銀區金山中心小學的五年級學生。“9歲的時候,我在課外興趣社團第一次接觸黃河戰鼓,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打起鼓來我覺得很快樂、很精神。”他說。
劉念祖等非遺傳承人,每周都會抽時間對金山中心小學等學校的學生進行輔導。“如今的黃河戰鼓,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氣勢很足,它有維繫團結、怡情悅性的作用,也寄托著我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說。
戰鼓擂響,大山震顫,大河應和,人群歡動。記者在雙合村看到,最小的黃河戰鼓直徑一米,稍大一些的直徑三米,最大的一面黃河戰鼓直徑近四米。“這面最大的鼓,得使用吊車裝運,才能拉出去展示表演。”劉念祖說。
這兩年,黃河戰鼓名氣越來越大。“人數最多時,村民們在外演出,100面戰鼓震天響,別提多威風了。2024年,黃河戰鼓還受邀到天水市、內蒙古自治區等多地進行過演出。”雙合村黨支部書記劉明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