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預定區域成功著陸,現場工作人員正有序忙碌。 |
“操作手無論如何都要跟住目標!”從神舟八號開始,胡長青就擔任了“回收一號”雷達角度操作手。
然而,在廣袤蒼穹中運行的返回艙如同滄海一粟,要及時準確發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返回艙在進入大氣層時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每秒七八公里,角度操作手不僅要時刻掌握雷達角度和角速度,還要在腦中形成清晰的目標運動趨勢。這些動作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幾乎沒有反應時間。
在目標進入雷達搜索距離範圍到著陸短短300秒內,胡長青要按照任務指揮手册和目標捕獲方案,執行多達66次動作。
那麼,他是如何確保完成既定動作並快速捕獲目標的?他的回答是要做到穩准快,“穩就是要平穩控制天線,同時保持心態的沉穩;准就是要完成動作準確無誤,查找問題冷靜精准;快就是要反應敏捷操作快速,面對突發情況足夠果斷。”為實現人與裝備的最優結合,胡長青對微小信號目標發現捕獲、高仰角過頂跟蹤、偏航跟蹤等難點重點內容,進行了成千上萬次模擬演練。
“他對幾十套預案的處置游刃有餘,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自然。”高工孫玉柱這樣評價胡長青的過硬素質。
“神舟九號”任務準備期間,為解決人工推算等待點容易造成失誤的問題,胡長青操作雷達,實現了返回艙出“黑障”目標丟失後的自動搜索捕獲,創造了返回艙出“黑障區”5.7秒重新捕獲的新紀錄。
“嫦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中,胡長青採用雷達弱小目標和目標出“黑障”前後目標丟失快速重捕策略,使目標進入“黑障”前後僅丟失不到3秒,任務空前圓滿。
|